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5/7/18 8:30:00 來源:中國嬰童網 閱讀數:
貴州畢節四個留守兒童自殺事件,引發了網友對農村外出務工人員長年在外,留守兒童和老人得不到基本情感照顧的思考。改革開放之初的90年代,農村也曾熱熱鬧鬧過一翻,不少在外面掙了一些錢的人回歸故里,建上磚瓦房。而后大量的青壯年義無反顧地加入到了進城打工的行列。如何讓更多的村民不必再外出謀生,而是就地就業,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
在甘肅省臨洮縣紅旗鄉的何家灣村,老百姓為什么都把畜牧專項扶貧貸款“存進”高山上的“奶牛銀行”海拔近2000米的何家灣村小墁坪,與青壯年“向外逃”不同,一家乳制品企業卻堅定地選擇“走進來”——甘肅安培源乳業公司投資近6億元的“萬頭奶牛產業園”項目就建在這里。
經過“入場消毒間”5分鐘消毒后,就進到奶牛場的園區里。標準化奶牛棚舍、青貯池、干草棚、飼草配送中心都已經建好投產,3000多頭良種奶牛已在棚舍中“安家”。場長童偉說,計劃用3年時間實現1萬頭的養殖規模。
在這1萬頭的規模里,有一部分奶牛有著特殊的身份歸屬:它們是由農戶出資購買,托管在養殖場的。在何家灣村,100多貧困戶將畜牧專項扶貧貸款交由養殖場代購優質奶牛,購回后直接交由養殖場托管,農戶不需要額外出力,就能每年獲得4000元的分紅。當地農戶形象地說:我們把奶牛“存進”了“奶牛銀行”,坐在家里就能收利息。
小墁坪的自然條件并不好,年降雨量不足300毫米,太陽高度角大、日照時間長。“這樣干燥的條件,恰好有利于牲畜養殖的防疫。”童偉說,通過土地流轉,企業整合了333.3公頃農民手中的撂荒地,分別用作奶牛場、有機肥廠、育種研發中心、辦公和宿舍區等不同功能區建設。
除了氣候條件、土地資源和創新的農業經營體制,奶牛產業園為了保證飼草料供給,與紅旗鄉簽訂333.3公頃玉米秸稈收購計劃。“以前種玉米每畝掙不到2000元,現在全株收購,農民可以掙2600元。”童偉說,等到奶牛園的全產業鏈建成后,可吸納就業500多人。目前計劃在周邊建設一個依托企業的小居民社區,吸引更多當地村民就地就業,而不是再外出謀生。
臨洮縣政府扶貧辦工作人員說,奶牛產業園的落成,喚醒了何家灣村沉睡幾十年的荒地,也帶來了當地“企業+農戶型”扶貧改革的創新實踐。“奶牛銀行”的模式,一方面解決了家庭養殖的市場風險和技術難題,還解放了勞動力;另一方面,養殖場用農戶的貸款擴大規模,反過來幫助他們脫貧。
作為臨洮縣的招商引資項目,安倍源乳業經過對何家灣村的深度考察、科學選址、合理規劃后,充分發現了這個西部貧困山區的獨有區位優勢,精準地找到了企業需求與環境的“完美”對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