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6/4/11 9:01:00 來源:金融投資報 閱讀數:
豬肉成為最近的焦點話題,其價格創下2011年10月以來的新高。很多人認為,豬肉價格上漲就是典型的供給側改革,其實這不準確。
坦率地說,豬周期是一種經濟現象,與供給側改革無關,甚至與整個宏觀經濟的情況也無關。豬周期的循環軌跡一般是:肉價上漲——母豬存欄量大增——生豬供應增加——肉價下跌——大量淘汰母豬——生豬供應減少——肉價上漲。簡單地說,豬周期和豬肉價格與養殖戶積極性有關,豬肉價格上漲刺激養殖民積極性造成供給增加,供給增加造成肉價下跌,肉價下跌打擊了養殖民積極性造成供給短缺,供給短缺又使得肉價上漲,周而復始,無論經濟情況怎樣,這種周期始終存在。上一個豬周期的高點在2011年,一般來說一個豬周期是3-4年,因此目前的豬肉價格大漲其實就是一個典型的豬周期輪回,而且還晚了1年左右。
因此,豬周期不是絕對意義上的供給側改革,因為豬肉價格的漲跌與豬肉生產側的改革沒有任何關系,消費側的剛性需求又是一直存在的,它僅僅是一種最簡單最原始的供求關系決定價格的表現。目前我們談供給側改革,是一種結構性的改革,就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簡單說,就是要創新,即新產生供給的東西,必須有強大的替代能力與創新能力。比如,我們說工業產品的供給側改革,就不是單純地降低產量,而是在降低傳統落后產能的時候,要有更新與創造的新興產能去滿足更高層次的消費,必須要推陳出新,不能簡單地減產了之,供給側改革重點在產品的改良、生產方式與技術的革新、生產管理與效率的進步。
那么,豬周期能體現怎樣的經濟現象呢?一是供求關系的變化,二是資金的炒作,三是CPI數據的變相引導。受前幾年豬肉價格持續下降影響,國內最近幾年生豬出欄量持續下降,2014年為7.5億頭,2015年則只有不足7億頭,預計今年還將下降10%左右。而實際上,作為一種大宗商品,豬肉價格的持續大漲也有很濃厚的人為炒作因素,由于流動性泛濫,只要有利可圖資金就會源源不斷地介入,價格炒高之后很多農民和飼養場不愿意出手活豬, “惜售”進一步推升價格。此外,由于豬肉價格在CPI構成里的權重非常高,而CPI的溫和上漲又能促使經濟加快復蘇的步伐,一系列復雜因素造成豬肉價格持續上漲。
豬周期的反復存在,從市場經濟的角度,還是有很多的啟示。首先,還是要重視供求關系決定價格這一基本因素,不管豬肉價格受哪些影響,生豬出欄數量減少則價格上漲,這是事實。我們在研究很多市場問題時,一定要充分考慮供求關系;其次,一定要重視流動性泛濫在價格炒作中的杠桿作用,目前的房價、肉價、蒜價等都出現了流動性炒作的影子,它是客觀存在的,怎么建設一個可為我所用的資金池去消化這些流動性?這樣才能從根本上實現分流降低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