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7/2/15 9:54:00 來源:中國畜牧獸醫報 閱讀數:
“咯咯噠、咯咯噠……”近日,循著此起彼伏的雞叫聲,筆者來到了貴州省岑鞏縣金洪科技生態園。只見精神抖擻的土雞時而在林間悠閑散步,時而低頭啄食地上的蟲子,不絕于耳的雞叫聲仿佛一曲曲動聽的致富歌謠。
“這幾天上門訂購土雞的人太多了,我捉雞都忙不過來!”正在撿綠殼雞蛋的戴金平說。
今年44歲的戴金平是岑鞏縣羊橋土家族鄉村民,初中畢業后的他,因家庭貧困,先后到過廣州、浙江的工廠打工,在外拼搏多年后的他,決定回鄉創業。
“雖然不懂養殖技術,但養動物一直是我的愛好。”談起養土雞的初衷,戴金平說,“政府這些年的好政策都鼓勵農民返鄉創業,加之父母年歲大了,需要有人照顧。”
返鄉后的戴金平看到家鄉漫山遍野的樹林,就動了林下養殖的心思。說干就干,在經過一番考察和市場調查后,他發現林下放養土雞市場潛力大,就下定決心購買雛雞開始了創業之路。
“有鄉鄰的支持,政府的幫助,我的林下養雞才能走到今天。”戴金平說。
得知他要回鄉發展養殖業,村里的村民自愿把林地免費提供給他搞養殖,*的條件是,保護好山中的樹木,不可以砍伐。有了大家的支持,戴金平的心里便有了“底”。
“在養殖的前期,自己的養雞技術完全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狀態。”說起養雞過程中的艱難,戴金平深有感觸,“自己只好天天抱著書本逐條查相關技術要求,鄉上村里,幫助解決了不少困難。”
通過不懈努力,喂養的土雞長勢良好。2013年,初具規模的養殖場收入就有3萬余元。嘗到甜頭的戴金平不滿足于小打小鬧,索性多方籌措資金,在鄉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開始擴大養殖規模。
“剛開始啥都不會,每次技術員給雞做防疫、看病,我就拿本記下來,什么表現是什么病,防疫針啥時打,時間長了都印在了腦子里。”戴金平自豪地講著。
說到養雞,技術重要,硬件也不能含糊。起初,他家雞舍只是簡易棚子,衛生差、不保溫。2015年,養殖的土雞感染了安卡拉病毒,直接損失就超6萬元,這件事深深刺痛了他。
“只有改善硬件條件,雞場才能真正發展。”說干就干,不到一年,便建起了雛雞舍和儲糧倉。一年要進行十幾次防疫,雞舍溫度要維持在35度左右等等,戴金平整得細致周到。
他養殖的土雞采取林下生態散養模式,樹林是天然的“健身房”,充分的運動讓肉質結實。雞平時在山林里捉蟲子吃,喂的是玉米、糠殼等雜糧,飲的是天然的山泉水,不僅富含多種微量元素,還提高了品質和口感。
“成品雞就出欄3000只,每斤賣到24元,脫溫雛雞每只8元。”戴金平樂呵呵的算起了經濟賬。
雞場辦得風生水起的他,一步一個腳印,如今,巧用100畝散養林地山腳的水塘,養起了5000余只土鴨和300余只土鵝,由于養殖時間長,客戶群穩定,他家的雞邊出售邊新進,雞舍里常年存欄上千只,一年綜合收入就超50萬元。
“一枝獨秀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戴金平致富不忘眾鄉親,對求學者毫不保留地講解養雞理論和飼養技術,提供免費服務,通過各種場合進行養雞技術培訓。近年,在他的帶動下,鄰鄉鄰村發展了1000只以上的規模養殖場4家。
“是黨和政府的好政策讓我走到了今天,我要更加努力,以后成立合作社,幫助更多的人掌握養殖技術。”戴金平說,“*的愿望就是能多帶幾個鄉親憑養殖掙錢,這樣很多鄉親就不用到外邊去打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