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7/8/22 11:06:00 來源:中國農業網 閱讀數:
一周熱點,讓您緊跟農業大熱點事件,知曉最新農業政策,洞察最及時農產品行情。上周,最受關注的農業熱點大事件當屬歐洲“毒雞蛋”風波。據悉,歐洲“毒雞蛋”風波已經波及17個國家及地區,人們還能放心地吃雞蛋嗎?“毒雞蛋”事件到底誰之過?
本期將為您梳理8月第3周(8月14日—8月20日)歐洲“毒雞蛋”風波的來龍去脈。
一、“毒雞蛋”事件發展的過程
1.什么是“毒雞蛋”事件?
事件起因是比利時發現從荷蘭進口的雞蛋含有氟蟲腈成分,荷蘭隨后展開調查。本月初,荷蘭曝出該國147家農場的雞蛋含有氟蟲腈,這與荷蘭一家為農場提供殺蟲服務的專業公司“雞之友”有關。由于荷蘭是歐洲禽類產品主要出口國之一,“毒雞蛋”事件因此持續發酵。
氟蟲腈是可殺滅跳蚤、螨和虱的殺蟲劑,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對人類有中度毒性”的化學品。人若大劑量食用可致肝、腎和甲狀腺功能損傷。歐盟法律規定,氟蟲腈不得用于人類食品產業鏈的畜禽養殖過程,每千克食品中的氟蟲腈殘留不能超過0.005毫克。
2.歐洲“毒雞蛋”風波愈演愈烈
“毒雞蛋”風波的復雜性還在于,荷蘭是歐洲禽類產品主要出口國,有許多國家進口荷蘭雞蛋,還有許多國家的農場使用“雞之友”殺蟲服務,而該公司可能從2016年6月起使用的抗虱殺蟲劑中就含有氟蟲腈。
據歐盟規定,歐盟范圍內銷售的雞蛋可通過獨特的數字號碼溯源,這為受波及國家召回或下架數以百萬計的問題雞蛋提供了條件,消費者也可以通過荷蘭披露的問題雞蛋編號而自行排查。
許多歐洲媒體和公眾在追問,為什么食品安全監管嚴格的歐洲會出現 “毒雞蛋”事件,以及比利時相關機構為何當初知情不報。他們希望荷蘭和比利時等國相關部門在調查后給出合理解釋。
3.“毒雞蛋”波及哪些國家?
歐盟委員會發言人丹尼爾·羅薩里奧近日宣布,受到氟蟲腈污染的“毒雞蛋”已經流入中國香港和歐洲16個國家,它們是比利時、荷蘭、德國、法國、瑞典、英國、奧地利、愛爾蘭、意大利、盧森堡、波蘭、羅馬尼亞、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丹麥和瑞士。
4.“毒雞蛋”到底對人體危害多大?
德國聯邦風險評估機構稱,目前雞蛋中檢測出的氟蟲腈含量較低,對成年人不構成威脅,但可能危害兒童身體健康。
法國國家衛生安全署11日公布的綜合評估結果顯示,這些“毒雞蛋”對人類健康構成的威脅“非常低”。
該機構還計算出不同人群一次性食用“毒雞蛋”而不造成嚴重健康危害的“*安全數量”。結果顯示,以每千克雞蛋中含1.2毫克氟蟲腈(與此次歐洲“毒雞蛋”風波中荷蘭和比利時問題雞蛋中測出的氟蟲腈最高濃度相近)為標準,體重約70千克的成人一次性食用小于等于10枚受污染雞蛋,不會對健康造成威脅;年齡在1-3歲的兒童一次性進食受污染雞蛋的“安全上限”則是小于等于1枚。
5.各國采取了哪些應對措施?
目前比利時、荷蘭、德國和法國等國下架了大量可能被氟蟲腈污染的雞蛋,并關閉了使用過氟蟲腈的禽類養殖農場。
荷蘭檢方近日證實,已逮捕了“毒雞蛋”涉案公司“雞之友”的兩名負責人。另外,比利時政府決定成立一個特別工作組,以應對當前愈演愈烈的“毒雞蛋”危機。
法國有關部門已向相關從業者通報事件情況,要求各方核查雞蛋供應渠道,同時加強監管和自檢力度。
德國食品和農業部近日說,至少有1000萬枚“毒雞蛋”從荷蘭運進德國,同時在德國下薩克森州的4個養雞場里也發現了殺蟲劑氟蟲腈殘留。
英國食品標準局表示,關于問題養殖場的雞蛋在英國的分銷情形,正進行緊急調查。
另一方面,比利時6月份已得知殺蟲藥污染雞蛋事件,但直至上月20日才通知鄰國,面對多國施壓。比利時當局承諾徹查延遲匯報原因,并全面公開調查過程。
二、來自各界的聲音
1.歐洲民眾:“我們還能吃蛋糕和面條嗎?”
“毒雞蛋”風波還未平息,人們對“毒雞肉”和有毒蛋制品又擔心起來。“我們還能吃蛋糕和面條嗎?”歐洲很多民眾向食品安全部門提出了這樣的疑問。荷蘭食品安全局發言人近日表示:“我們正在化驗相關養雞場的雞肉,以確定這些雞肉是否也被污染。”德國對含有雞蛋成分的一些食品也在進行檢查。
2.議會聽證會:激辯誰該承擔拖延調查責任。
按照歐盟規定,成員國有責任在第一時間向歐盟報告食品安全事件,并及時向公眾披露有關食品安全的信息,以便將危害降到最低。歐盟委員會另一位發言人米娜·安德烈耶娃表示,比利時早在6月初就發現有毒雞蛋,可是直到7月20日才向歐盟委員會報告有關事宜,并稱雞蛋中所含有毒成分濃度不高,對公眾健康不構成威脅。
此言一出,馬上把歐洲輿論的怒火從荷蘭轉移到了比利時身上。此前,歐洲輿論普遍指責荷蘭政府玩忽職守,監管缺位,致使“毒雞蛋”大量生產并擴散到歐洲多國。現在歐洲媒體和公眾把“槍口”對準了比利時,指責比利時“知情不報”,導致“毒雞蛋”事件不斷升級。德國農業部長施密特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如此放任這么多有問題的雞蛋出現在百姓的餐桌上,“這就是犯罪!”
面對來自歐盟及諸多成員國的巨大壓力,比利時農業大臣迪卡姆日前表示,他已責成比利時食品安全局就“毒雞蛋”事件提供詳細報告,并對為何沒及時通報做出解釋。誰知在后來舉行的聽證會上,“劇情”又出現逆轉,迪卡姆在比利時聯邦眾議院發言時表示,主要責任其實不在比利時,而在荷蘭,是荷蘭拖延了事件的調查進度。他還透露,荷蘭早在去年11月底就發現了雞蛋受污染的情況,但一直保持沉默。而荷蘭食品安全監管部門9日否認比利時的指控,指出荷蘭相關機構去年并不知曉該國的雞蛋受到污染,但對“拖延調查進度”一說未予置評。
有分析認為,根據已經公布的信息,比利時和荷蘭為了經濟利益都存在“知情不報、拖延調查”的嫌疑,可是在已經發生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面前,這兩個國家不是加強合作應對危機,而是相互扯皮、推卸責任,不僅讓民眾寒心,而且還會為未來發生更嚴重的食品安全問題埋下隱患。
3.檢測結果:一日之隔誤差1000%。
歐盟自詡“擁有世界上最嚴格食品安全制度”,事實上卻不斷出現食品安全問題。從這次“毒雞蛋”事件來看,盡管將拖延上報責任推給荷蘭,但比利時食品安全局公布的氟蟲腈檢測結果也受到外界頗多質疑。比利時食品安全局7日曾發表公報稱,問題雞蛋中氟蟲腈含量僅為0.076毫克/千克,遠低于歐盟提出的0.72毫克/千克限額;而第二天,該機構公布的該批雞蛋復檢結果顯示,氟蟲腈含量達到0.92毫克/千克。
專業人士認為,對于同一樣品的不同次檢查,10%左右的誤差是可以的,但1000%的誤差著實令人匪夷所思。比利時魯汶大學病毒學教授艾爾弗雷德·貝爾納表示:“該事件說明整個檢測體系存在問題。既然檢測結果可能存在如此巨大的誤差,那么相關安全邊界就蕩然無存,這勢必增加人們的疑慮與恐慌。”
四、歐洲“毒雞蛋”是否會影響國內?
據報道,雞蛋被污染的情況主要發生在歐洲,看上去距離遙遠,但是香港地區也進口了歐洲受到污染的雞蛋。這批雞蛋主要的問題在于殺蟲劑氟蟲腈超標。中國科信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專家阮光鋒介紹說,殺蟲劑氟蟲腈在農業領域使用比較廣泛,但是對人身體有害。
1.氟蟲腈在農業領域的使用情況
阮光鋒:氟蟲腈是一種廣譜殺蟲劑,以前在歐盟、中國等很多國家都可以用。這種殺蟲劑本領強大,對于地上、地下、植物莖葉、種子中的各種害蟲都有很好的殺滅效果。但是,后來的研究發現,雖然它殺蟲效力強,但對環境不夠友好,會對農作物周圍的蝴蝶、蜻蜓等造成影響,對于蜜蜂和魚類的毒性也很高。
世界衛生組織將它列為“對人類有中度毒性”的化學品,大劑量食用可導致肝功能、甲狀腺和腎臟損傷。所以,很多國家都開始禁用了。歐盟法律規定,氟蟲腈不得用于人類食品產業鏈中的畜禽類產品。我國從2009年10月1日起也禁止了它在農業生產中的使用,只允許它用于家庭衛生和玉米等部分旱田種子的包衣。
2.這種殺蟲劑是怎么進入到雞蛋當中的?
阮光鋒:這種藥物是如何進入雞蛋當中的?主要有兩種途徑。一種是違規使用,雖然法律禁止使用了,但有些農場因為它殺蟲效果好,依然在用,將它用于農場殺蟲。然后這些殺蟲劑通過農場中的食物、草、飼料等進入雞蛋中。另外一種就是環境帶入,雖然這種農藥已經禁用了,但是環境中依然有殘留,有些環境中本身就有的農藥殘留通過食物鏈進入雞蛋中。此次歐洲問題雞蛋中氟蟲腈的含量比較高,高于歐盟的限量標準,因此,推測違規使用的可能性比較大。
在這次污染雞蛋的源頭歐洲,比利時、法國、德國和荷蘭有關機構已經關閉了使用過殺蟲劑氟蟲腈的農場。荷蘭也對當地涉嫌使用過氟蟲腈的企業進行了檢查,并逮捕了相關公司的兩名負責人。香港地區8月4日檢出荷蘭進口雞蛋氟蟲腈含量超標,并進行了回收下架處理。
3.歐洲污染雞蛋已經到了香港,會進入內地嗎?
中國大陸法律是禁止從歐洲進口雞蛋的,所以,這些雞蛋從正規途徑是不可能進口到中國大陸的。
但是作為借鑒,如何預防此類事件發生呢?主要從兩個方面做起,第一,政府監管部門加強對農藥、獸藥的監管力度,開展農藥首要使用情況調查,避免可能存在違規使用的情況。第二,企業積極開展農藥獸藥使用情況自查,盡量避免雞蛋生產過程中農藥的違規使用和誤用。
五、“毒雞蛋”風波留下哪些反思?
這一事件凸顯了歐洲公共健康的風險,食品安全警鐘再次敲響,一些人因此開始反思該如何守住“舌尖上的安全”。
1.機制缺陷。
在這一事件中,最受詬病的當屬比利時與荷蘭的食品安全機構。比利時魯汶大學生物化學和營養學教授伊萬·拉倫德勒承認:“我們的食品安全監督機制顯然并非完美無缺。”
在全球化的今天,每年以億噸為單位的各種食物在世界上流動,食品供應鏈條中的任何一個環節都可能出現漏洞。面對這一新形勢,歐盟“從農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控制顯然已經力不從心,該如何變革值得深思。
2.歐洲食品產業的發展模式問題 。
歐美食品企業通過一步步并購不斷擴大,不僅改變了農業發展模式,也影響著餐桌上的食物和人們的生活。而中小企業因為規模小、成本高,生存日漸困難。
一般而言,大企業的安全標準更高,也更容易進行質量控制。但是,大型食品企業一旦出問題,波及面就會很廣,尤其在歐盟,多國消費者都可能受害。
比利時瓦隆大區環境及生態轉型大臣迪安東尼奧說:“目前的食品安全監管措施都是針對規模化生產設計的。在消費者保護方面,如果能對中小企業給予適度寬容,使其削減一些不必要的開支,或許類似當前的危機就不會出現。”
慢食運動創始人卡洛·彼得里尼這樣描述當前歐洲的農業模式:“一方面,極少數富裕的‘農民’為大多數貧困的消費者提供低質量的食品;另一方面,一些貧困的農民為少數富裕的消費者提供高質量食品、有機食品。應當找到第三條道路:能夠提供價格適中的優質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