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7/11/20 13:50:00 來源:會同新聞網 閱讀數:
“我割完了兩分地的薯藤,每斤0.3元,可以賣400多塊錢。”懷化市會同縣沙溪鄉玩洞村貧困村民林世福,在自家的紅薯地里,指著一大堆紅薯藤高興地說,自從村里辦起了生態養殖合作社,以前沒人要的紅薯藤便賣俏了。今年他家紅薯地,收割藤蔓兩季,加上即將開挖的紅薯,1畝地創收4000余元。若加上大葉青菜、蘿卜、南瓜等出售所得,林世福夫妻今年賣青飼料收入1萬余元。
“方圓20里的紅薯藤都讓我們收完了。”2016年初,沈衛平帶著“養土豬、賣鄉愁”的家鄉情結,返鄉創業。他租下家鄉玩洞村荒置了10多年的山頭旱地100余畝,投資300余萬元,辦起了“巴馬香豬”生態養殖場,并牽頭成立了源生生態生豬養殖專業合作社,與江浙等地多家肉食品市場簽訂供銷合同。
據悉,巴馬香豬是一種土豬,原產于廣西巴馬瑤族自治縣。沈衛平說:“巴馬香豬很像我們小時候家里養的那種蘿卜豬,生長周期在7個月以上,但體型不大,出欄時每頭只有30至50公斤,是我喜歡的兒時吃的豬肉那個味。”
2017年7月開始,該養殖場出欄“香豬”700余頭,收入100余萬元。目前該合作社生豬存欄1500頭,每天至少需要青飼料2噸,沈衛平不但邀請當地貧困村民入股合作社,雇主他們參與生產管理,還發動貧困戶大量種植青飼料。
“我種了42蔸金瓜,賣得1000多元。”在沈衛平的帶動下,村民侯遷發在新造的杉木林里種了37株南瓜。秋收時,沈衛平按0.4元每斤的價格開車前往收購。侯遷發高興地說,南瓜好種易收,以前家里種1株都吃不完,任其爛在了藤上,沒想到現在還可以賣錢。
貧困戶李要平2016年初易地搬遷后,一直擔心離開原來的山、田,找不到收入。2016年李要平在合作社務工,年收入3萬余元,今年又與沈衛平簽訂10畝地的牧草種植合同,由合作社提供田地、種子、肥料,并按市場價收購,預計年收入3萬元。
“今年已收購了20萬元左右的青飼料。”據沈衛平介紹,該養殖基地規模穩定后,每年消耗青飼料700余噸,價值40余萬元,僅此一項至少可以帶動10個貧困戶增收脫貧。目前該合作社已經與附近25戶村民簽訂青飼料供銷協議,其中易地搬遷貧困戶16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