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7/11/22 9:53:00 來源:長沙晚報 閱讀數:
眼下正是農閑時節,而在長沙市長沙縣路口鎮上杉市村百畝棗園內,“姐妹花”萬怡、馮燦正忙得熱火朝天。給棗樹追肥,為園子鋪路,搭上云平臺“充電”……這對“姐妹花”是長沙1650名持證上崗新型職業農民隊伍中的成員。從韭菜大蔥傻傻分不清的城里妹子,到田間地頭的農家里手,兩個城里妹子在鄉間田野“開疆拓土”,種下金秋脆棗“試驗田”,今年第一次嘗到了北果南種的甜頭,創下每畝產值近2萬元的喜人成績。
攜他山之石歸國創業
從東京到長沙,從富士山下到湘江之畔,從出入高端寫字樓的金領,到田間地頭耕耘的農民,萬怡的人生軌跡從2012年開始轉向。早年定居日本期間,她發現超市里的水果都是論個賣,一串巨峰葡萄賣價折合人民幣近百元,相比之下,國內經常爆出時令水果“大路貨”被賤賣的新聞,這讓遠在日本的萬怡心中很是詫異。
“日本是世界上精細農業最發達的國家之一。”萬怡介紹,在日本,有機水果質優價高,在市場上叫好又叫座,憑借優良的品質,贏得了消費者信賴。價格雖高,但絲毫阻擋不了消費者的熱情,成為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香餑餑”。為了探尋日本精細農業的密碼,萬怡踏遍了東京近郊的農村,疏果、松土、施用有機肥,還有農作物生長日記……見微知著,一個個細節讓她恍然大悟,原來,精細農業的密碼就藏在每一個細節里。2012年回歸故鄉,萬怡和發小馮燦久別重逢,“姐妹花”一拍即合,一起醞釀甜蜜事業。當時,學士葡萄等長沙本地水果風頭正勁,紅棗種植卻是一片空白,于是兩人便把目光鎖定在了老少皆宜的紅棗上,在長沙縣路口鎮上杉市村流轉土地110畝,在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專家智囊團的手把手幫扶下,從外地引進金秋脆棗新品種,擇良種、施良法,甩開膀子干起來。
把百畝棗園變成精細農業“試驗田”
走進百畝棗園基地,連片的防雨布大棚撲入眼簾,為棗樹撐起了一張張“保護傘”。“大棚的妙用,可不只是遮風擋雨那么簡單。”正在園子里忙活的萬怡快言快語地接過話匣子,除了保護棗樹免受日曬、雨淋、雪壓之苦,*的用處,是過濾掉一部分陽光,防止陽光灼傷果皮,從而降低壞果率。“簡單來說,就是要確保每一顆棗子都是‘白富美’,表皮平整,光鮮亮麗上市。”一旁的馮燦補充道。
棗園里不施化肥、不打農藥,生物除蟲有妙招,利用粘蠅板、幼蟲燈等生物除蟲方法圍剿蟲害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這對“姐妹花”還折騰出了一些新花樣,用紅糖水兌洗衣粉,石灰水兌硫磺,讓蟲害一掃而光。
薄膜濾光、生物除蟲、種養結合……這些只是棗園發展綠色農業的冰山一角。細心的萬怡還為每棵棗樹編上號,寫下成長日記,自制農業酵素,采用生態殺蟲劑施肥、殺蟲卵,從國外引進人體可食用氨基酸噴灑葉面和根系補充養分,精益求精呵護每一棵小樹苗,把百畝棗園變成精細農業“試驗田”。
讓北方紅棗適應長沙氣候
“新手”上路,走過彎路,也碰過壁。2014年創業之初,因遭遇連續多日晴熱高溫天氣,不期而至的大旱讓“姐妹花”猝不及防,才長到30厘米的棗樹沒能挺過一劫,三成以上都蔫了。姐妹倆沒有被天災打倒,重整旗鼓,在熱土地上重新補種了棗樹苗子,一路摸著石頭過河,讓北方紅棗服水土,適應長沙夏季高溫干旱的氣候,在星城大地生根、開花、結果。
“紅棗花期長,從5月持續到7月,花果同枝也不稀奇。”采訪中,萬怡津津樂道和記者談起了棗子的“習性”,在她眼中,棗樹就像有脾氣、有性格的孩子,要像愛護眼睛一樣用心呵護。功夫不負有心人,百畝棗園首次掛果并迎來大豐收,每畝產量突破300公斤,吸引不少長沙周邊的游客慕名來采摘。“個頭不大,但皮薄核小特別甜。”來自長沙的市民劉先生帶著家人來嘗鮮,小而美的本地金秋脆棗走俏長沙水果市場,成為一大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