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8/8/28 10:49:00 來源:中國畜牧獸醫報 閱讀數:
養豬污染是影響農村環境的突出問題,全面整治是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推動鄉村生態振興的必然要求。但從近期中央環保督察組開展的環保督察“回頭看”活動來看,情況并不樂觀,一大批不符合環保要求的規模以下養豬場受到處罰或關閉,這些養殖場糞污清理不及時且無消納土地,廢水沉淀后直排場邊溝渠,臭氣熏天,污水橫流,嚴重影響了農村生態環境的改善。
這從一個側面展現了目前養豬業污染防治存在的困境。伴隨著各項養豬業污染防治政策的出臺,養豬成本逐漸增加,一些中小型養殖場主既不舍得退出市場,畢竟養豬行業還有不小的盈利空間,也不愿意加大投入力度,對養殖場進行升級改造,以致于有些不符合要求的養殖場持續經營、死灰復燃,成為污染防治攻堅戰中難啃的“硬骨頭”。
其實,這些養殖戶存在著一些思想上的認識誤區。一方面,他們一味追求經濟利益,重視經濟效益,忽視生態效益,對防治污染攻堅戰的形勢認識不清,總覺得“一陣風”過去,還可以繼續經營。實際上,雖然追逐利潤是養殖場的經營目的,但承擔環境保護的社會責任更是養殖場應盡的義務。另一方面,他們的經濟賬也沒算明白。雖然目前要增加投入進行改造,但從長遠來看,循環利用帶來的收益卻是翻了好幾番。
以重慶市江津區石蟆鎮瀘海蓮經營的養殖場為例,在經營之初,周圍的村民要求他們關閉經營。如何在核定成本、追求利潤和保護環境之間尋求平衡并取得突破?瀘海蓮找到了答案,那就是種養結合、農畜循環,構建綠水青山間的生態產業鏈。在瀘海蓮經營的養殖場里有一套分類回收管道,將豬糞、豬尿送入廢棄物處理處,發酵后直接用于橄欖、李子、柑橘和水稻田、蓮藕田。通過循環利用和多元經營,既節約了化肥成本,增加了收入,還解決了養殖帶來的污染難題。
當然,在養殖場污染防治過程中發現,一些規模養殖場苦于資金不夠,難以完成升級改造。這就需要當地有關部門在引導推廣循環利用模式的同時,可以在養殖園區集中建設豬糞便處理加工企業。例如,河南省固始縣為有效消納畜禽糞污,依托三高農牧公司先后在祖師廟鎮、趙崗鄉等建成有機肥廠,年處理畜禽糞便近5萬噸,生產有機肥2萬多噸,既能夠將畜禽糞污變廢為寶,也避免了重復建設,降低了養殖場轉型升級的成本。
破解養豬污染困境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有關部門持續不斷地強化督察巡查,同時將循環利用的養殖模式作為破解養豬困境的必由之路,引導促進養殖場轉型升級,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雙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