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8/10/11 13:31:00 來源:湖北日報 閱讀數:
9月底,湖北省孝感市環保局披露:在省第五環保督察組對孝感進行環保督察中,共受理投訴畜禽養殖業污染的信訪件49件,占比達22%,養殖業污染已成為群眾反映最為強烈的環境問題。
如何既守護青山綠水,又發展養殖產業?
在應城市養豬大鎮三合鎮,養殖戶們因地制宜采取深度污水系統、多級沉淀、修建積淀池等多種方法解決污染問題,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三合鎮的生豬養殖產業始于1995年6月,歷經23年的發展,截至目前共有大小型養豬場25家,年存欄量超過5萬頭,2017年實現產值8600余萬元。
“三合鎮山水相間,為生豬養殖提供了先天優勢。”應城市畜牧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靠山人稀林密,異味影響小;靠河取水方便,生豬糞便可以沿河流走。正是這樣的自然環境,使三合鎮的生豬養殖產業蓬勃發展。但久而久之,三合鎮的環境也遭到破壞,到處臭氣熏天、污水橫流。
這幾年,環保風暴來襲,三合鎮迅速行動整治養殖業污染問題,多家養殖大戶紛紛斥重金整治污染。
在潤和養殖場,使用生豬異味發酵床進行污染整治,這是農業農村部重點推廣的新型環保生豬養殖治污模式。該設施將養豬場廢棄物收集,通過發酵床里的菌種發酵轉化為有機肥,最終還田。“經過一年多的運營和核算,每年每頭豬的治污成本僅17元。”該養殖場負責人李先超表示。
天棚野豬場運用多級沉淀技術,整個流程包括“集糞池、固液分離機、厭氧、生化、沉淀、脫色消毒、氧化塘工藝”等步驟,處理后的固體廢物成為有機肥原材料,液體廢物用于農田灌溉,處理過程中產生的沼氣綜合利用。
污染問題解決了,養豬怎樣賺錢呢?
“以前也走過一段彎路,讓豬多吃少動快出欄,但豬肉品質跟不上,賣不出好價錢。”天棚野豬場的創始人萬小濤說。走進他的野豬場,水清林密、空氣新鮮,斷奶后的豬崽在此放養,每日運動健身、減脂增肌,飼料則以野生植物為主,出欄時間比傳統圈養方式延長三四個月。
“慢”生長、純“野”味,看上去費力不討好的養殖方式卻讓天棚豬肉深受市場歡迎,一個季度的銷售額就能突破百萬元。目前,萬小濤已在武漢開設3家“膳美人家”野豬專營店,并提供“私人訂制”服務。
打綠色牌,走生態路。在三合鎮,越來越多的養殖戶走上綠色發展、提質增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