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8/12/12 15:06:00 來源:光明網 閱讀數:
近日,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農牧業經濟發展新聞發布會在呼和浩特市召開。內蒙古自治區農牧廳廳長孫振云就改革開放40年來我區農牧業發展歷程和輝煌成就作主題發布。副巡視員、新聞發言人王雨鋒,畜牧處處長白音,辦公室副主任武向良出席本次新聞發布會并回答記者提問。
我國的改革是從農村開始,繼而推動整個社會發生了廣泛而深刻的變革。內蒙古自治區是率先進行農村牧區改革的省區之一,1978年小崗村率先實行“大包干”后,1979年內蒙古自治區開始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81年全面推開,走在了全國前列。1996年開始土地二輪承包,1998年全面完成。
2004年,內蒙古自治區比全國提前3年全面取消了牧業稅,2005年,比全國提前1年全面取消了農業稅。黨的十八大以來,內蒙古自治區繼續深化農村牧區新一輪改革。2017年,基本完成了草原確權承包工作;2018年9月,基本完成了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農牧民的草場和承包地有了“身份證”,讓農牧民吃上了“定心丸”。今年以來,為實現農牧業由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內蒙古自治區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牧業高質量發展10大三年行動計劃。內蒙古自治區主要農作物良種率和家畜良種化率從改革初期的60%和29%提高到現在的98%和90%以上,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3.5%,農牧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4%。
40年來,內蒙古自治區聚焦提質增效,打造全國的“糧倉、肉庫、奶罐”。2017年,內蒙古自治區糧食產量連續5年穩定在3000萬噸以上,是全國凈調出商品糧的六個省區之一;肉類總產量達到267.6萬噸、牛奶總產量達到693萬噸,具備每年穩定向區外調出500萬噸牛奶、150萬噸肉類的能力,是國家名副其實的“糧倉、奶罐、肉庫”。
40年來,內蒙古自治區聚焦品牌建設,農畜產品加工業成為自治區第三大支柱產業。2017年,*和自治區級龍頭企業達到38家和583家,牛奶、羊肉、羊絨、葵花籽、雜糧雜豆等加工產業規模居全國第一,有機農畜產品產量1251.5萬噸,居全國首位,乳業成為超千億級產業。蒙牛、蒙羊、蒙草、蒙稻等“蒙字號”品牌和錫林郭勒羊肉、科爾沁牛肉、河套小麥、河套瓜子、興安盟大米、烏蘭察布馬鈴薯、阿拉善雙峰駝、鄂爾多斯絨山羊、通遼黃玉米、赤峰蔬菜小米、呼倫貝爾三河牛、烏海葡萄等區域公共品牌聲名遠揚,其中通遼黃玉米、科爾沁牛、烏蘭察布馬鈴薯3個區域品牌價值超百億元,內蒙古綠色農畜產品逐漸受到全國消費者的青睞。
40年來,內蒙古自治區聚焦生產生活,努力建設千百萬農牧民幸福生活的美麗家園。農牧民的生活變化巨大,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自治區黨委、政府大力實施農村牧區基礎建設工程,推進美麗鄉村建設,近140萬戶農牧民住進了美觀大方、溫暖舒適的新居;近400萬農牧民和學校師生喝上了安全水;近萬個嘎查村的農牧民走上了水泥路;新建標準化衛生室8200多所,230多萬人領上了基本養老保險和高齡津貼。“走上水泥路,住上安全房,喝上干凈水,看上放心病,領上養老金”在廣大農村牧區變成了現實,農牧民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大幅提升。
自治區農牧廳廳長孫振云表示,新時代,新氣象,新征程,新作為。新一輪機構改革賦予了農牧廳新的職能職責,我們將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加快農牧業轉型升級,扎實推進農牧業農村牧區高質量發展10大三年行動計劃,銳意進取,扎實苦干,為農牧業強,農村牧區美,農牧民富作出我們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