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09/9/11 16:24:00 來源:中國畜牧獸醫雜志 閱讀數:
就養雞生產來說,充足的蛋白質是肉雞快速增重和蛋雞產蛋率高的物質基礎。那么,當前養雞業普遍存在的雞免疫力低下(即高發病率與高防治難度)與雞的日糧蛋白是怎樣一種關聯呢?
從遺傳和野生或放養條件看,雞這種禽類的蛋白質攝入包括了動物性蛋白和植物性蛋白,如各種昆蟲和植物根塊、葉莖、籽實中的蛋白質,保持了構成蛋白質的多種氨基酸平衡,這就為免疫球蛋白的形成提供了保障。由于生存的需要遠遠大于生產的需要,所以按現代養雞標準看,并不豐富的蛋白質,優先滿足了雞的生理代謝和抵抗疾病要求。這也就是野生或放養條件下的雞比籠養雞免疫力強的原因之一。
現代規?;B雞是以增重、產蛋這種生產目標為首要,按照理論推算的配合日糧中的蛋白質水平是比較高的,能夠滿足生產和生存的雙重需要。但問題是,為數眾多的養殖戶所采用的雞飼料是無魚粉飼料,也就是無動物蛋白飼料。究其原因,一是魚粉價高,用不起;二是摻雜使假魚粉不敢用。這樣,富含植物蛋白的餅粕類飼料就承擔起了無動物蛋白飼料中的全部蛋白質功能,由于氨基酸的不平衡,只能靠植物蛋白飼料互相搭配,取長補短混合攝食,才能滿足雞的需要。
從消化角度分析,植物蛋白因為有纖維薄膜的包裹不易消化,動物蛋白比植物蛋白更易消化和吸收。而雞的消化道約是其體長的6倍,這在動物界是比較短的,腸腔排空快,食物消化率低。據專家介紹,一般雞日糧經消化道吸收后被排出體外,仍約有30%~40%的營養物質未被吸收。
有限的不易平衡的蛋白質資源,在自身特點、雞消化道特點、規模化飼養方式和家禽遺傳育種結果的多重擠壓下,被迫“分割”成幾個不等份來用于“支付”生長發育、生理代謝、生產、排泄浪費等不同要求,而用于支撐免疫的“專項專用”的蛋白質就被“挪用”得所剩無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