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0/7/7 8:26:00 來源:焦作日報 閱讀數:
夏秋季節,牛群中極易出現牛流行熱(又稱三日熱或暫時熱),有明顯季節性、傳播速度快、跳躍式傳播、明顯周期性四大特點。飼養戶應高度重視防控工作,實施疫苗免疫,加強飼養管理。鑒于治療牛流行熱目前尚無特效藥,所以只能對癥治療,而對于重癥患牛特別是乳牛,應在加強護理的同時,采取相應的綜合療法。
西藥療法:5%~10%葡萄糖生理鹽水2000~3000毫升,內加青霉素(4000~8000萬單位)和100毫升利巴韋林,靜脈注射,以預防繼發感染。配合應用解熱鎮痛藥,如肌肉注射板藍根20~40毫升或復方氨基比林20~50毫升,或內服安乃近6~12克,每天2次。
中藥療法:以解表散熱、止咳平喘為原則,酌情加減。方劑一:防風、陳皮、桔梗、黃芩各30克,枇杷葉50克,乳香30克,桃仁25克,白術30克,仙鶴草40克,金銀花35克,大黃35克,甘草50克,煎服,每天1劑,連服2~3劑,投服前30~60分鐘進行1次皮下注射氨茶堿5克,以緩和呼吸。患畜為孕牛,方中加桑寄生、杜仲、白術、當歸;大便帶血,方中加金銀花、仙鶴草;重癥或病程長的,方中加黨參、白術,以提升中氣,增強機體抗病力,達到提速回升元氣之功效。方劑二:九味姜活40克,防風、蒼術各46克,細辛24克,川芎、白芷、生地、黃芩、甘草、生姜各31克,大蔥1棵,水煎2次,1次灌服。患畜寒熱往來,加柴胡;四肢跛行,加地風、年見、木瓜、牛膝;肚脹,加青皮、蘋果、松殼;咳嗽,加杏仁、全蔞;大便干,加大黃、芒硝,均可縮短病程,促進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