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1/3/8 11:58:00 來源:互聯網 閱讀數:
鵝流感即鵝流行性感冒,是一種滲出性敗血性傳染病。本病多發于春、秋季節,由于氣溫變化較大,外加飼養管理不當,個別出雛后長途運輸等原因造成該病流行。該病多發生于1月齡內雛鵝,死亡率可達90%~100%。
臨床癥狀
該病潛伏期很短即出現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體溫升高,食欲不振,羽毛松亂,離群,縮頸蹲伏,呼吸困難,搖頭,流鼻液,呼吸時發出鼾聲。病雛鼻腔內有黏液,強力搖頭。個別病雛頭腳發抖,站立不穩,有時站立又翻倒,兩腳朝天掙扎,一般病程3天~5天,死亡率較高,死前拉白色或灰白色稀便。
鑒別診斷
剖檢變化 通過解剖病死雛鵝發現,皮下、個別者肌肉見有出血。有漿液性纖維素性心包炎,心內外膜有瘀血或出血,鼻腔有黏液,氣管、肺、氣囊附有纖維素性滲出物。肝、脾、腎瘀血或腫大,膽囊腫大,脾表面見粟粒大小灰色斑點,腸黏膜充血或出血,泄殖腔水腫。
實驗室檢驗 病死雛鵝的肝、脾涂片,用堿性復紅染色后,在普通光學顯微鏡100×16倍下鏡檢,發現類似球菌樣的短桿菌,呈獨立或成對排列態勢,為革蘭氏陰性。
鑒別 與鵝巴氏桿菌病的鑒別:巴氏桿菌病肝臟見有壞死,本病則無。細菌學檢查,巴氏桿菌病可檢出兩極濃染的桿菌,而本病可檢出類似球菌樣的短桿菌。
與小鵝瘟的鑒別:小鵝瘟主要發生在出殼半個月以內的雛鵝,成年鵝不見發病。此外,小鵝瘟的病理特征是在腸道形成纖維素壞死性腸炎和脫落形成特殊的栓子。細菌學檢查小鵝瘟在普通光學顯微鏡下看不到病原體。
防治措施
加強飼養管理,提高鵝的抗病力,防寒保溫,注意環境衛生與消毒是做好本病預防工作的根本。
治療主要采取對發病鵝群普遍口服敵菌凈,每千克體重30毫克,每日2次,連用3天。重癥者用安痛定1支10毫升稀釋青霉素,按每千克體重5萬國際單位肌肉注射,每日3次,連用3天可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