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1/5/6 9:19:00
來源:大河網
閱讀數:
據資料顯示,生豬養殖產業是所有養殖行業中最為分散的。目前,在雞、鴨產業中的行業領先者市場占有率大多已經達到了5%~10%,而養豬行業規模*的龍頭企業所占的市場份額也只有1%不到。
以散戶養殖為主的模式,很容易導致豬肉價格的周期性波動較為劇烈:豬價曾經的飆升一度成為拉動CPI的主力,讓普通消費者苦不堪言;而在生豬供過于求、肉價大跌的時候更會挫傷養殖戶的積極性。“豬賤傷農,肉貴傷民”,這似乎成了一個難解的悖論;同時,家家戶戶的分散飼養也讓質量監管的難度增大,豬肉制品的安全事件頻發。
而雛鷹農牧作為“中國養豬第一股”,以其獨創的“雛鷹模式”,在產品質量控制、農民利益保障、規模化生產等方面取得了*的平衡點,為國內生豬養殖的產業化提供了一個更切合中國農民實際的獨特樣本。
養豬場的“工業化”
3年前,從北京打工幾年的農民劉慧(化名)和她的家人來到雛鷹農牧的一家生豬養殖場合作養殖,但是跟傳統養豬場不同的是,她這一戶的核心工作只是負責母豬分娩環節的飼養。在每一生產批次42天的工作時間內,她和丈夫就住在兩間豬舍中間的小房子中,全天候照顧40頭待產的母豬,分娩后的仔豬35日齡體重達9公斤,就會被轉入下一個流程。
據業內人士介紹,傳統的生豬養殖業難以產業化,最根本的核心在于生豬養殖的很多具體養殖過程難以實現標準化。
而雛鷹模式,把工業化的生產流程模式引入了生豬養殖,把傳統的長達一年多的生豬養殖周期分割成“配種――妊娠――分娩――保育――育成”五個階段并配備不同條件的豬舍,不同的階段由專門的農戶進行負責。
“分階段的養殖模式,讓農戶的養殖更加專業化,大大提高了養殖效率,提高了單個養殖階段的*承載量。”雛鷹農牧董事會秘書吳易得告訴記者。
統一管理
與很多大型的養豬場所有養殖過程都在一起的形式不同,記者發現雛鷹公司各養殖場平均占地規模并不大,并且相互之間保持在2~3公里的距離。
“這樣的設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切斷病原的交叉,避免了大型養豬場疫病管控的漏洞。”雛鷹農牧生產部經理劉智偉告訴記者。
雖然飼養場地是分散的,但所有飼養場都采用的是公司統一的采購、供料、供種、防疫、流程、銷售的管理方式。
“我們公司還建立了ERP管理、追溯系統,每個階段完成后都會結算、測算農戶的相關質量控制指標。”吳易得介紹,“比如,我們規定的料肉比2.8∶1,如果結算的時候,有農戶遠低于這個標準,則很有可能使用了外帶的飼料或非法添加劑。這就能及時發現問題,問題豬根本走不了多遠。而違規使用添加劑的農戶就會立馬被解除合同。”
在中國畜牧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喬玉峰看來,雛鷹模式的創新之處在于綜合了工廠化養殖和農戶分散養殖兩者的優點,將可以標準化的流程進行標準化,通過公司統一的飼料、獸藥、疫苗采購等大幅度降低了養殖成本,還杜絕了生產流程中的違規添加劑和抗生素的超標使用等弊端。
讓農戶為自己干
和一般企業員工上班打卡、考勤、績效不同,“劉慧”們在很多情況下是自己管理自己。
雖然沒有上級的管理壓力,但是“劉慧”們并沒有絲毫的松懈,在母豬分娩的關鍵時候,他們會把床鋪直接搬到豬舍中,通宵不合眼守候在產房。
因為他們清楚地明白,他們的效益要靠仔豬的成活率,每降低一個百分點的成活率,他們將實實在在地損失上百元。而超過標準成活率92%的部分,將都是他們自己的利潤。
正是在這樣一個機制指揮棒的指引下,劉慧精心管護的仔豬分娩成活率連年都在95%以上,甚至實現連續三批無一死亡的好業績,這也讓她收入頗豐,每批都能比一般人多賺上幾千元。
“農戶在進場養豬前會簽訂合同,引導農戶意識到料肉比、成活率等幾個生產中的重要指標。并且,和農戶的當期利潤直接掛鉤,這促使農戶自己進行成本核算,調動了農戶的生產積極性。”劉智偉介紹。
“雛鷹將很難標準化的部分則交給養殖農戶,通過‘多勞多得’的分配機制調動養殖戶的積極性和責任心,保證養殖的高效率。”喬玉峰認為,這同時也實現了“農戶自己規范自己”,解決了畜禽養殖企業規模化過程中“管理難”的問題。
分散風險
如今,劉慧每年的養豬收入超過了6萬元,在新鄭市和薛店鎮買下了兩套房子。對于像劉慧這樣普通的農村婦女來說,每個養殖階段結束后,能按照標準核算后及時結算,取得穩定的經濟收入讓他們很滿意。
農戶的收益進入了“保險箱”,而豬肉收購的價格變動、市場的風險由公司承擔,他們并不用擔心豬肉市場價格的波動。
“我們的養殖場很多是‘4050’人員。”吳易得介紹說,“這些農戶大多沒有新的就業機會,沒有承擔市場風險的能力、沒有技術,對于市場波動的承擔能力差。”
“在傳統生豬養殖模式中,小農戶由于信息的不對稱,對于市場的價格變動很難做出準確的判斷,容易出現養殖上的盲目性。”喬玉峰說,“而專業的職業經理人,對于生豬市場價格形成機制更了解,對于市場價格的走勢預期判斷會更準確。”
除了市場價格判斷更為專業之外,養殖規模化之后,生豬生產公司的抵抗風險、熨平價格波動的能力隨著產業鏈的延伸也增加了。
“比如,仔豬市場價格遠低于預期時,我們可以轉入育肥階段自己飼養成品豬,借此緩沖波動。此外,我們還將建立200萬頭屠宰規模的屠宰場,進一步延長產業鏈條,如果肉豬養大之后不適合出售,就可以轉入冷凍儲藏環節,而這些是小農戶做不到,從資金鏈上來講是撐不住的。”吳易得介紹,此外,規模化的養殖公司在融資能力和資源調動上也更有優勢。
“共贏的游戲”
據介紹,目前國內的生豬養殖模式主要有三種:傳統的公司與農戶松散合作的養殖模式、公司與農戶緊密合作的養殖模式(即雛鷹模式)、大規模工業自動化養殖模式,主流還是“公司+農戶”的松散合作模式。
“目前這種模式的*問題在于,公司和農戶只是簡單的買賣關系,這就導致了在生豬收購的時候,各有各的小算盤。”喬玉峰說,“豬肉價格較高、高于協議價格的時候,農戶很多時候不會將生豬賣給公司,會選擇待價而沽;而豬肉價格不高的時候,公司也不會很愿意收購農戶的豬。”
而業內人士分析,采用這種模式,雖然收購企業風險最低,風險在一定程度上被轉嫁到了農戶頭上,但是這種模式對產業鏈的控制力也是最低的。很多違規的添加劑、抗生素的過量使用都容易發生在這一環節,未來這種模式可能漸漸退出歷史舞臺。
“我賺的是你賠的,我收高了就是你賺少了。這種模式下,公司和農戶的關系更像是一場零和游戲。”吳易得說,“而雛鷹模式卻恰恰相反,農戶的養殖成績越好,產品越多,公司的成本就會越低,公司的利潤率就會更高,你賺我也賺,這是一個共贏的游戲。”
“雛鷹的模式讓農戶和公司的責權利更加清晰,分工更加明確,兩者的利益結合得也更加緊密。”喬玉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