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1/10/9 15:41:00 來源:中新網徐州新聞 閱讀數:
加快轉型升級步伐,不斷把生態肉鴨產業做大做強,打造全國*的肉鴨產業基地,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作出更大的貢獻。沛縣堅持把肉鴨產業作為農民致富奔小康和現代農業發展的有力抓手,集聚資源優勢,創新運營模式,完善引導服務,強勢推進生態肉鴨產業轉型發展、跨越發展,成為全國鴨業的“領跑者”。肉鴨年養殖1.7億羽、孵化2.3億羽、加工2億羽,實現了養殖、孵化、加工三個全國第一,擁有以中國雨潤集團、河南華英集團、廣西桂柳集團、浙江味真集團、南京中意集團等為龍頭的肉鴨孵化、加工企業40余家,形成了集種鴨孵化、規模養殖、宰殺分割、熟食加工、羽絨加工、服飾寢具、飼料禽藥于一體的產業體系,走出了一條振興沛縣經濟,興農富農的創新之路。
一、堅持集約規模發展,推進養殖方式轉型升級。一是優化區域布局。委托省農科院科學編制《古沛龍飛鴨產業發展規劃》,合理確定沛縣鴨產業的發展思路、發展區域及重點項目,著力實施建設“一帶三區”,即以龍河公路沿線為主的生態肉鴨養殖帶、以大沙河林場為主的林鴨復合養殖區、以朱寨、張莊、楊屯等鎮為主的肉鴨規模養殖區、以沛城、龍固、棲山等鎮為主的種鴨規模養殖區。二是推廣規模養殖。加快建設標準化養殖場和養殖小區,采取龍頭企業帶動、大戶牽頭、村集體組織建設和養殖專業合作社創辦等多種形式,重點扶持推廣標準化、規模化養殖場和養殖小區建設。目前,全縣擁有6個千萬羽以上的規模養殖鎮,46個百萬羽以上的專業養殖村,159個十萬羽以上的規模養殖小區,集約化飼養率達95%。三是推廣生態養殖。在規模養殖區統一規劃建設廢棄物處理中心和沼氣池,大力發展種養加循環、廢棄物綜合利用的生態養殖模式,積極探索推廣林下養殖、發酵床養殖,有效解決養殖污染問題。目前,全縣建有肉鴨生態健康養殖標準化大棚1.2萬棟,發酵床養鴨面積達500余畝。
二、堅持科技引領發展,推進發展內涵轉型升級。一是創新科技服務平臺。以江蘇省農村科技服務超市百村行活動為契機,先后建立了畜禽養殖與加工、農易搜網絡信息、“農信通”短信等服務平臺,初步形成了上連市場、大專院校、科研單位,下連基地、企業和農戶的科技服務體系。二是創新科技推廣平臺。先后引進櫻桃谷SM3、法國番鴨等優良品種,積極推廣應用發酵床養鴨、生態循環養殖、無公害養殖等新技術、新成果,在全省率先通過肉鴨無公害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被確定為“江蘇省肉鴨產業基地縣”。三是創新科技培訓平臺。實施農業科技入戶工程,開展千名科技人員“進三棚、促增收”活動,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做到技術要領到戶、良種良法到棚。定期邀請高等院校、科研單位、專家教授深入鎮村開辦講座,現場咨詢解決肉鴨養殖上的各種疑難問題,推廣先進飼養技術。
三、堅持產業支撐發展,推進增長動力轉型升級。一是龍頭帶動。以10平方公里的外向型農產品加工產業園為載體,圍繞肉鴨產業鏈著力招大引強,目前已集聚肉鴨孵化、加工企業40余家,年孵化、加工能力均超2億羽。積極鼓勵龍頭企業發展訂單養殖,通過“企業+基地”、“企業+合作社+基地”等模式,增強與養鴨農戶的利益聯接,共同抵御市場風險,全縣“合同鴨”占總收購量的80%以上。二是品牌促動。堅持把創新品牌作為提高市場競爭力的切入點,整合資源,著力培育養殖、加工、旅游、生態基地等“古沛龍飛鴨”系列品牌,積極創建鴨業全國著名品牌群。加大新產品開發力度,重點在規模化、深加工分割小包裝上求突破,大力發展旅游型、方便型、營養型鴨產品,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三是市場拉動。加快推進年交易額50億元的漢源農貿大市場、蘇魯糧食物流中心和東原千萬噸港口建設,完善大型批發市場、縣鎮農貿市場、產地市場、網絡市場“四位一體”的流通格局,推進產品銷售由沿海區域向南北延伸,擴大到北京、天津、福建、遼寧等省市,進一步拓寬產品銷售渠道,增加市場覆蓋率和占有率。
四、堅持政策推動發展,推進服務方式轉型升級。一是加大投入力度。縣財政每年拿出專項資金,用于發展生態肉鴨產業“以獎代補”和貸款貼息,創立農業發展總公司、農村小額貸款公司、擔保公司等金融服務主體,提高鴨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二是健全服務體系。在全國率先探索支部建在產業鏈上,建在協會上,組建了江蘇省肉鴨協會,從事肉鴨生產的專業協會、合作社58家,經紀人隊伍發展到628人。同時建立了縣、鎮、村三級服務網絡,為養殖戶提供種苗供應、疫病防治、產品運輸等全方位服務。目前,全縣擁有專業防疫人員400余人,物資配送單位80余家,專業運輸車輛1000余輛。三是優化發展環境。深入開展“發展鴨、菜、菌三棚奔小康”活動,組織“百家部門連農村、千名干部進農田、億元資金扶農業、十萬大棚富農民”等系列為農服務活動,全縣范圍內形成了以肉鴨產業為主導的高效農業建設強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