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2/5/2 15:44:00 來源:廣西新聞網 閱讀數:
養殖場的豬頭頭都膘肥體壯
喂豬主要用玉米和豆粕
養豬場外在建的沼氣池
核心提示
甘寶連,男,44歲,廣西馬山縣林圩鎮人。1986年輟學前往廣東打工,經過20多年的奮斗,如今已是廣東東莞市森佳機械有限公司總經理,身家數千萬。2010年,甘寶連回老家馬山縣農村探親時發現,當地的村民農閑時整天聚在一起打麻將,卻不懂得通過發展副業創收。于是他動了返鄉投資的念頭,以引領鄉親們共同致富。2011年4月,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廣西森佳畜牧有限公司東興畜牧養殖場注冊成立,該項目總投資2000萬元,年產生豬2萬多頭。
打工創業
曾經只是民工潮中的一滴水
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數以百萬計的各地農民工陸續擁入廣東,形成了一股龐大的“打工潮”。甘寶連就是民工浪潮中的“一滴水”。
甘寶連最初進了一家生產電線的小廠,每月工資是70多元。當時,這個待遇對于甘寶連來說,已經算是很豐厚了。“那時候70多元對于我們村的村民來說,相當于一個家庭的全年收入。”正因為這樣,甘寶連特別珍惜這份工作,并且一干就是3年。
漸漸地,甘寶連贏得了老板的信任,認為他是一個腳踏實地做事的人,于是提升他做了管理人員。
到了2004年,已經先后在多家企業做過主管、廠長、助理等高層管理職務的甘寶連逐漸意識到,受雇于人無論職位多高,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位高級職員,說穿了還是打工者,只有自己創辦實業,才能發揮個人多年積累的技能。
就在2004年,有一家機械廠因管理不善,老板欲以極低的價格把工廠轉讓出去。甘寶連經過了解,認為憑自己對市場的了解以及多年積累的人脈關系、管理經驗等,完全有把握使這家機械廠扭虧為盈。該出手時就出手,甘寶連果斷地接手了這家工廠。就這樣,他不僅很快還清了工廠的債務,并且在第二年開始營利。
大浪淘沙,留下來的才是金子。回首往事,甘寶連說:“當年,我在那一波又一波涌入廣東的民工潮中,充其量只是其中的一滴水。只不過,絕大多數民工的打工生涯,短的兩三年,長的8年10年,能打拼20年以上的寥寥無幾,能夠有所成就的就更少了。”
榮歸故里
面對村民的生活狀況深感震驚
2010年甘寶連回鄉探親,村里的一切令他深感震驚,鄉親們的生活條件一直還是那么艱苦。漸漸地,甘寶連發現了問題所在。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村民生活貧困的原因,主要是缺少致富帶頭人。在農閑時,除了外出打工的年輕人,整個村子幾乎男女老少都在玩牌、打麻將消遣,沒有人考慮過從事種植蔬菜、培育蘑菇、發展養殖等副業創收。
“為此,我萌生了返鄉投資,引領鄉親們發家致富的念頭”。經過慎重考慮,甘寶連最終選擇了科技養豬,發展養殖業這條路子。首先,建立一條完備的養豬產業鏈,可以采用“示范基地+示范農戶”的合作模式,由他的基地賒銷豬苗和飼料給農戶,進行技術跟蹤服務,農戶出欄的商品豬,基地負責回收銷售,這樣可以帶動大批農戶參與養豬;同時將基地承包的數百畝土地,轉包給當地農戶,指定種植紅薯、玉米、南瓜、青菜等農產品,回收用于生態養豬,基地還可以向農戶免費提供豬糞作肥料。
“我在廣東生活那么多年,深知市場上真正的優質豬肉奇缺,經常為了請朋友吃頓飯,不惜驅車數十公里到農村小鎮去;逢年過節若是能給親朋好友送上一塊優質豬肉,那可是一件很難得的事。”所以,只要能產出真正的優質生豬,甘寶連根本不愁銷路。
規模養豬
營造完整的綠色養殖產業鏈
得知甘寶連想在家鄉投資發展畜牧養殖業,當地政府非常支持,及時出面落實征地、建設廠房、安裝變壓器、電話線等。從2010年12月籌備建設,到2011年10月份投入使用,僅僅用了10個月時間,就建成了26棟總計2萬多平方米的豬舍。
4月27日,記者隨同甘寶連前往距離南寧市約80公里的馬山縣林圩鎮東興養殖場參觀,看到一排排整齊的豬舍和一片片規劃中的耕地、放養山谷。甘寶連向記者介紹說,養殖場剛投入使用時,一切都要從零開始,所用豬苗都是從市場上收購回來的。很快,養殖場先后引進了“美系長大”、“美系大約克”、“杜洛克”等良種公豬以及上千頭母豬,豬苗改良效果非常明顯,新品種育肥豬瘦肉率比其他良種高3個百分點,回收價每公斤也比其他生豬高出0.3-0.6元。僅此一項,每頭豬即可為農戶增加純收入20-40元。
在養殖場內,記者看到有一個大游泳池,甘寶連解釋說,這里的蓄水是天氣炎熱時給豬降溫用的。另外,還專門興建有供母豬生育的豬舍,母豬臨近分娩的前一周,就被轉移到這個豬舍,每個“單間”都另配置有類似醫院“育嬰艙”一樣的小屋,里面的燈泡作為保暖設備,剛出生的小豬呆在里面非常舒適、安全。
養殖場一位工作人員介紹說,每到喂食時間,都會在場區內播放輕音樂,現在豬們都已習慣了,聽到音樂響起就知道要“開飯”,此舉有利于豬的健康生長。目前,養殖場修建的沼氣池即將投入使用,旁邊還開挖有魚塘,以后豬糞不僅可以生成燃料,還可以用來養魚、種菜、種瓜,形成綠色生態種養完整的產業鏈。
目前,完全由甘寶連養殖場改良培育的第一批小豬,將從今年7月起陸續誕生。
輻射發展
養殖場要帶動農戶共同致富
為了引導農戶養出優質的生豬,養殖場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才優勢,選派技術人員深入林圩、周鹿、永州等鄉鎮,通過各種渠道、各層次、各種形式的宣傳引導,使當地農民的養豬觀念發生根本性改變,由過去的粗放型飼養向集約化經營可持續發展轉變;由過去的單純飼養向現在的營養全面、精料投放上轉變。
同時,技術人員給養殖農戶進行科技養殖技術培訓,分層次對當地以及周邊地區的防疫改良人員、養豬大戶進行設施養殖改良繁育以及飼料加工調制等實用技術培訓,培養了一批懂科技、善經營的新型農民。僅2011年下半年,養殖場就對200多位農戶進行了培訓,有效促進了養殖場的輻射發展和農民增收。
現在,鄉親們不再終日沉迷在麻將桌上了。去年下半年,養殖場共帶動當地300多戶農民養殖優良種豬1.8萬頭,總產值3600多萬元,純利潤達500萬元。僅養豬一項,養殖戶年人均收入都在1.5萬元以上。“養殖場的經營管理模式,吸引了周邊武鳴、隆安、上林等周邊縣份的農戶,前來參加學習的外地養殖戶絡繹不絕。
在養殖場后面的一處山坳,甘寶連給記者談起他下一步的開發計劃。“我打算請人用鐵絲網把整個山坳圍起來,采取放養的形式養豬。因為豬有拱泥的習性,同時也可以吃到泥土中的草根、蚯蚓等,從而補充泥土中特有的微量元素。
而養殖場的技術人員眼下正在研究綠色飼養技術,以打造馬山生態豬品牌。如綠色生態瘦肉豬、綠色生態土黑豬,其飼料來源主要由養殖場承包給當地農戶耕種生產,如青菜、木瓜、南瓜、紅薯、豬草等,輔以精選玉米、黃豆,從而達到食品安全保障、肉質鮮美等特點。不久的將來,養殖場的品牌產品不僅要占領本地市場,還將打開和占領南寧以及周邊市場,讓馬山生態生豬產品走進廣西大型肉類超市。“我要通過養豬帶動家鄉的農戶共同致富,相信這一天不會讓大家等得太久。”甘寶連信心滿滿地對記者說。
記者手記
授人以漁 值得推崇
中國有句古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意思是說,給人家魚吃,還不如教會人家釣魚的方法。道理其實很簡單,魚是目的,釣魚是手段,“魚”只能滿足一時之需,而“漁”卻讓人擁有能夠謀生的技能。如果想永遠有魚吃,那就必須要學會釣魚的方法。
這次采訪,甘寶連先生用實際行動給記者上了生動的一課。在現實生活中,不乏有各類社會團體以及個體暴發戶,向貧困地區捐款捐物,奉獻愛心,此類新聞也屢屢見諸于屏幕或報端。然而,我們往往不會想到,此舉能否從根本上消除貧困,是否縱容了一些受助者“等、靠、要”等畸形心態呢?
由此聯想到,當我們走在大街上,面對向我們伸來的乞討之手時,我們可真得好好地想一想,我們應該做點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