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2/5/2 15:46:00 來源:三峽日報 閱讀數:
29歲的楊丹,是城區猇亭區高湖村四組人。說她普通,她與大多數農村婦女一樣,柴米油鹽,為丈夫、為孩子操勞;說她不普通,由于患先天性髖關骨錯位,落下了兩條腿不等長的疾病,從此,她踏上了和別人不一樣的人生征程。但她硬是靠著勤勞和堅韌,辦起了養豬場,闖出了一條致富路。
a. 天生我才必有用
楊丹的童年,免不了因為身體而受到輕蔑、欺負,但也鑄就了她不服輸的性格。2002年9月,從原宜昌縣職高服裝專業畢業的楊丹,應聘到伍家崗富藝制衣有限公司。在這里,住宿舍,吃食堂,一個月有三四百塊錢的工資,但懵懂的她擁有一顆夢想的心。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2003年底,她急切地想到外面世界去闖一闖,就因為這個念頭,她第一次與父母發生了激烈的爭執:“一個女孩子,有份正當的職業就行了,何況你還是個殘疾人,不要心比天高了”,“健全人在外面打工都很難,你能行嗎?”家人的心疼與勸導并沒有讓倔強的楊丹回心轉意,她暗自想道:“誰說殘疾人不能出去闖,我就要去證明我的能力。”
2004年春節后,楊丹和一位朋友踏上了遠去廣州的列車。令她沒有想到的是,第一次遠行的路上就給了她不少麻煩。
春節剛過,正是農民工南下時節。火車站人山人海,楊丹和朋友買到的是一張站票,擠在摩肩接踵的人流中,腿腳不靈便的楊丹,一不小心被擠得摔倒在地,幸好同伴機靈地拉起了她,但還是受了傷。
到了廣州,楊丹拖著殘疾的雙腿尋找工作。她好不容易擠進招聘會現場,可負責招聘的工作人員見她一瘸一拐的樣子,二話不說,招呼下一位應聘者去了。幸運的是,她在一位老鄉的幫助下,進入一家首飾加工廠,3個月的試用期滿,老板覺得她工作認真負責,有學歷又能干,特意為她安排了一份相對輕松點的工作——收管員。收管員雖然相對輕松,但工作時間最長,她必須第一個上班,最后一個下班。早晨6時至晚上12時,長時間超負荷工作,拖垮了她的身體,她兩次昏倒在了崗位上。
b. 功夫不負有心人
通過幾年的磨礪,她開始思索著回鄉創業,在家鄉尋找一片屬于自己的天空。
2006年6月,因母親手術,楊丹不得不回家照顧她。在此期間,經親戚的介紹,楊丹認識了年輕小伙子李秀林,兩人很快便到了談婚論嫁的時候,但是有一個首要的問題沒有解決——房子。
“要結婚,就要建房子,如果建棟房子要十多萬,需要借錢,靠小李每個月千把塊錢的工資,要等到何年何月呀?不如找個項目投資創業吧,翻身也許會快點啊。”楊丹與家人商量道。通過多方面的考察,楊丹決定利用自己家的一片柑橘園來辦養豬場。
說干就干,2007年10月,楊丹拿出了自己打工積攢的2萬多元錢,加上從親戚那兒借來的10萬元以及貸款6萬元,就把柑橘園改建成了養豬場。2008年2月,500多平方米的豬圈建成了,10頭母豬成了“新房”的第一批主人,她便開始了艱苦的養豬之路。
楊丹開始學習養豬技術,她上區里組織的養豬培訓班,聘請當地專家當高參,訂閱大量的書籍報刊資料,配備電腦與外地專家進行咨詢。
她對“養豬事業”傾注了全部的愛。夏天,她怕生豬熱得難受,便搬來電風扇為母豬和剛出生的小豬仔降溫;冬天,怕生豬受凍,她買來取暖燈,為小豬仔做暖床,還在豬圈內做了隔熱層,這樣小豬就夏天不怕熱,冬天不怕冷了。
養豬是件粗中有細、臟累相伴的活,尤其給豬打針最讓人頭疼。為了節省養殖成本,她學著給豬治病、配藥、上藥、打針。有一次在給仔豬打預防針的時候,不料激怒了母豬,兇狠的母豬上來張口就咬,一下就把她掀倒在地,幸好家人發現及時,才轉危為安。
慢慢地,她摸熟了豬的習性,掌握了養豬的技巧,規模也逐漸擴大,由原來的10頭母豬發展到現在的24頭,由原來的年出欄幾十頭增加到上百頭,每年可賺近10萬元。采訪中,楊丹表示由于近年生豬市場價格持續下滑,她逐漸將重點轉移到“種豬”養殖上,風險雖大,但回報穩定。
c. 古道熱腸助人樂
靠養豬,楊丹一家人的生活有了起色。事業初見成效,楊丹又得到一個消息,“區殘聯正在招聘殘疾人,為殘疾人工作,叫殘協專職委員。楊丹,你也去報名吧!”村干部孫長華親自上門告訴她。孫長華的一番提醒讓楊丹陷入了沉思。她想告訴殘疾人:“自強、自立才能改變生活。”她要成為一名優秀的殘協專職委員。丈夫李秀林聽說后,馬上把工作辭掉,回家挑起養豬的重任,用實際行動支持楊丹的想法。
楊丹的生活從此變得更加忙碌。殘疾人、養豬場成了她生活的全部。轄區內的300多名殘疾人她個個見過,家家到過,受她幫助過的殘疾人已記不清有多少了,許多殘疾人只要提到楊丹,他們都笑得合不攏嘴,大聲說:“楊主任啊,她是好人,她為我們殘疾人做實事,幫助了我們很多,為人親切和藹,我們都喜歡她!”
高湖村村民汪正長一家4口,3人殘疾,只有剛成年的兒子是健全人,無工作,一家人全靠政府救濟生活。楊丹了解情況后,知道他妻子桓大芬(殘疾人)有就業愿望,但因汪正長癱瘓在床,女兒智力一級,她無法走出家門。于是,楊丹便給桓大芬做工作,教她養母豬,成本低,風險小,并為她提供了一頭母豬仔,告訴她:“一頭母豬一年可以下兩次小豬仔,一次下十來個,一個可以賣兩百到三百元錢,這樣一年下來可以賺五六千塊錢。”通過養豬,桓大芬一家貧困的生活得到改善,也減輕了政府負擔。
每天早上6時半,楊丹就要坐車趕往單位,晚上6時才能回家。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到豬圈巡視一遍,觀察所有豬的健康狀況。然后給兒子做飯、洗澡、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