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2/7/11 13:45:00 來源:中國養殖網 閱讀數:
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是我國人口較少少數民族--東鄉族*的聚居地區,也是西北最貧困的地區之一。這里雖然山大溝深、天旱地少,農業生產條件惡劣,卻產生了一個出了名的餐飲品牌“東鄉手抓”.而當地政府和群眾也在多年摸索中,找到了一條圍繞“羊”來發展經濟、脫貧致富的路子。
“手抓羊肉”是東鄉族的傳統風味,但東鄉縣的“羊經濟”發展之路卻走得并不平坦。“交通不便”這一長期限制當地發展的“卡脖子”因素讓想要借助品牌優勢,做大肉羊育肥產業的當地政府也無可奈何。在東鄉族干部、臨夏州工會副調研員馬成偉的記憶中,有過這樣的故事:扶貧單位送去“扶貧羊”,想讓群眾育肥掙錢,一些群眾卻在干部走后把“扶貧羊”吃掉了。
“其實不是群眾不想養,是養了也賣不掉。”馬成偉說。東鄉縣平整地很少,群眾多散居在山頂或山溝,交通極其不便,要將辛辛苦苦養大的羊趕下山去賣,談何容易。
這種不便利,尤以毛溝流域的鎖南鎮王家村,春臺鄉陽洼村及東塬鄉趙家村、毛溝村、東塬村為甚。毛溝人過去有很多辛酸的笑話。“一下雨,毛溝遍山的紅土化成泥漿,根本沒法走路。勉強出來的,也帶著兩腿泥,所以城里人一看到兩腿紅泥就知道是毛溝人。”馬成偉回憶道。
經歷過這些曲折,不少干部體會到,扶貧,扶植產業的路走對了,但是要發展產業,必須有配套的環境。東塬鄉黨委書記閆宏瑞說,今年開始的毛溝流域綜合治理,有針對性地解決了這些問題。總投資2.6億元的毛溝流域連片開發項目包含新修鎖折二級公路21.68公里,硬化村道17條、17公里,建便民橋2座、過水路面6處、涵洞3處。
除了修橋鋪路,對于居住過于分散、硬化路難以到達的101戶居民,當地還整合項目,實施了易地搬遷。緊靠路邊的馬艾布家就是從山頂的窯洞里搬下來的,房子剛成型,還沒完工,馬艾布一家已經迫不及待地遷進新居。“搬下來方便多了!”
“基礎設施的配套,讓最窮的死胡同,成了扶貧的主戰場。”馬成偉說。
閆宏瑞告訴記者:“有了基礎設施建設的配套,下一步就可以開始培育產業。”毗鄰鎖折二級公路、有便利交通做后盾的春臺鄉陽洼村,已經形成了“羊產業”的雛形。記者看到,今年由臨夏“二灑手抓城”的老板馬二灑投資1200萬元建設的7000平方米萬只肉羊標準圈舍就矗立在鎖折路邊上。這個圈舍屬于馬二灑和當地12戶多年從事肉羊養殖,具有一定養殖經驗、技術和資金的農民合作成立的東鄉佳杰養殖開發有限公司。公司參照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辦法進行管理,開展肉羊自繁自育和異地育肥,育肥羊均由“二灑手抓城”統購統銷,再送上餐桌,從而構成從養殖到餐桌的完整鏈條。
由于壯勞力普遍外出打工,很多農戶家中只剩下婦女、老人等輔助勞力,但他們同樣具有養殖經驗和飼養能力。對于這部分人,馬二灑的公司采取了分散養殖的辦法,帶動他們利用房前屋后的有限空間養殖致富。先由馬二灑墊付資金統一采購配給基礎肉羊和優質飼料,并提供技術指導和疫病防治。50天的育肥期滿后,公司按稍高于市場價的價格統一回購,逐步扣回先期墊付款。
“這樣就解決了農戶養羊的啟動資金問題,目前這個公司已經帶動了52戶當地養殖戶。”東鄉縣委農村工作辦公室主任馬光明說。
馬二灑還將陽洼村精于制作“東鄉手抓”、有意在餐館打工的81名青壯年勞力吸納到“二灑手抓城”在臨夏和甘南的4家分店中,讓他們融入這一產業鏈條。
馬光明告訴記者,“餐飲公司+養殖基地+分散農戶”的新扶貧模式在陽洼村試點完善后,將逐步向全縣推廣。“有了通暢的道路等基礎設施作為保障,用3到5年時間,毛溝流域‘綠色無公害’的肉羊養殖品牌就能打出去,并成為‘東鄉手抓’肉羊重點生產供應基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