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2/11/5 11:31:00 來源:人民日報 閱讀數:
李喜忠從利樂系統化支持原奶建設中獲益匪淺。
夕陽西下,距乳都呼和浩特市數十公里外河灘上一家敞亮的莊戶院里,奶農李喜忠結束了一天的勞作,正跟老伴嘮著家常。遠處,兒子開著拖拉機,正給牛群添加“晚餐”。微風拂過,院外河灘上林聲簌簌,點點郁郁蔥蔥。誰能想到多年前,這里還是荒蕪的沙丘,那時李喜忠的心中也曾是一片荒涼。
“24歲退伍,我跟幾十個戰友一起回到老家。”如何謀生,成為當時擺在老李面前的*難題。為了不拖累參軍前就認識的未婚妻,耿直忠厚的他甚至主動向她提出分手的想法。
可是,未婚妻卻認定了這個老實本分的意中人:“我就鼓勵他,好好在莊戶上干吧,咱們自力更生。我不管別人開小車,你套車我也跟你走。”
剛開始,兩口子始終摸不著門道,養過豬、放過羊、開過魚塘,還辦過磚廠,用李喜忠的話說,“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我都養過。”說起當時的創業經歷,輕松中還不乏俏皮,但其中的辛酸曲折卻曾經讓這對純樸的夫妻備受打擊。“那會兒掙點錢,很快就全部賠光了,做什么都不成。”
一次次的經驗教訓也讓老李逐漸意識到,創業不能脫離開市場與技術。上世紀90年代末,乳業發展的春風從內蒙古吹起,敢想敢干的老李再一次做起“吃螃蟹的人”,在當地和外省搞起了十幾個奶站,跟知名企業進行合作,后來還辦過奶廠。通過專家的介紹,李喜忠第一次萌生了自己養牛的念頭。“兩個人四只手,他做什么我就支持什么。”在老伴的支持下,李喜忠從親戚朋友那里湊錢買了33頭奶牛,租下一片荒無人煙的河灘沙地,開始了自己的牧場夢。
沒過多久,老李的牛群數就達到70來頭了,成年牛可以產奶,小牛犢則日漸壯大。老李把自己養牛的方式形象地比作“滾雪球”:“掙了錢,先給牛吃,我們再留點,剩下的錢能買三頭就買三頭,能牽五頭就往回牽五頭。”就這樣,李喜忠的牧場硬是一點點地“拱”了起來。
家財萬貫,帶毛的不算,反映的正是人們對養殖業風險控制的擔憂,對于“半路出家”的老李來說,更是充滿了艱辛挑戰。2009年,老李因管理不當,死掉了70頭奶牛,經濟損失達數十萬元。“是利樂公司組織的學習班,在這個時候幫助了我。不懂方法就開始養牛,是出現各種損失的主要原因。”
利樂是一家來自瑞典的包裝系統供應商,主要業務是給牛奶飲料等生產廠商提供包裝材料和加工灌裝設備。利樂公司雖然只是乳品產業鏈上接近下游的一環,但是這家公司一直認為,奶源興則奶業興,只有產業鏈上下游各個環節都健康發展,才能讓整個乳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得以保證。
多年來,包含人大—利樂奶業研究中心、“學生奶奶源升級計劃”、奶農學校及中瑞奶業研究中心在內的“利樂原奶支持項目”覆蓋到數以千萬計的奶農,使他們獲得專業培訓,提高了奶牛飼養、牧場管理技能。“每年我都去聽利樂奶農學校的課,學到很多養牛經驗,比方說怎么改良奶牛品種,粗細飼料搭配喂牛更有營養。咱文化水平低,通過專家指點,咱就有了發展方向,就是要進行科學養牛。”談起來自奶農學校的養牛經,老李就收不攏話匣子。
培訓不僅帶來了技術,更樹立了正確的養殖觀念,比如優秀高產的奶牛并不是想象中的膘肥體壯,而是體瘦清秀,比例適中。老李對養殖規模也有了全新認識,“利樂奶農學校教會我,養牛不在多,關鍵得養好。適度的規模化才能帶來穩定的效益,人家的牧場大多是兩三百頭的規模。我也不打算多養,最多就300頭,不好的就淘汰,這樣牛奶質量才好。”
如今,老李的牧場存欄量已達200多頭,并且擁有收割機、飼料投喂機、擠奶機等多種先進農機設備,資產近千萬,稱得上當地的龍頭奶戶。通過采用機械投喂混合飼料,以及衛生、高效的機械擠奶,不僅大幅提高了奶牛單產,原奶品質也更有保障。“現在我的牛每頭每年能產奶6噸多,質量也好,趕上大牧場的水平了。像我這樣的個體奶農,只要能養好牛產好奶,大企業都搶著要。”
當初老伴總說:“兩個人四只手,他做什么我就支持什么。”老李覺得,沒有愛人的支持,自己不可能堅持到今天,一定得讓她過上更好的生活。如今,當年的窮小子已經是三代同堂的養牛大戶了。同樣參軍回來的兒子已經跟隨父親成為遠近聞名的養牛好手。當問起老李的退休打算,他笑呵呵地說:“干到老學到老,我爭取再干10年。退休后,擔子就交給兒子孫子了,他們能干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