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3/9/3 13:55:00 來源:華龍網 閱讀數:
位于長江三峽庫區北岸,豐都縣虎威鎮立石村境內,有個叫鴉雀嶺的小院落,院里有個叫羅淑玉的青年農民。她將打工八年來積攢的27萬元,用于投資創辦養殖場,并對飼養的黃牛進行品種改良,產生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從而走上了致富路。
返鄉創業養黃牛
2005年,羅淑玉高中畢業,由于貧寒的家庭條件讓她放棄參加高考,遠赴廣東東莞市某電子廠打工。從一名普通的流水線工人做起,逐漸成為廠里的技術骨干,2010年被提拔當上車間主任,工資也由最初進廠的1000把元漲到了4700余元。
但就在這個時候,她卻向老板遞交了辭職申請,毅然決定回家創業。“在外打工的目的只是為了掙錢,但那并不是長久之際,我的理想是攢足本錢后回家創業,自己當老板。”她說,針對當時肉牛市場前景較好,政府還出臺了相關扶持政策,便結合實際,率先在村里創辦養殖場,把在外打工八年的積蓄全部用于發展養殖業,興建圈舍,發展黃牛養殖。
創業的路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尤其是技術上的難題讓她傷透了腦筋,“別人能辦好養牛場,我同樣也能辦好!”她暗暗發誓,就認真學習鉆研養殖技術,并多次到各地的肉牛養殖場考察學習,對每一個圈舍、拴牛的每一個床位,甚至每一頭牛,都進行詳細的了解,對圈舍修建、飼料存放、防疫治病等方面的知識進行咨詢。
“同時,還聘請縣畜牧局的技術人員,為我提供長期技術指導。”羅淑玉說。
本地黃牛價格低
受條件限制,加上資金不足,羅淑玉不能直接引進西門塔爾牛、魯西黃牛、利木贊牛等體軀高大、結構勻稱、健壯威武、肉用價值高的優質肉牛品種,只能購回當地土雜黃牛進行飼養。而當地黃牛體型矮小、生長緩慢、出肉率少、經濟效益低。
“頭一年先后分三批買回37頭黃牛,這些黃牛大多是當地農戶喂養來用于耕地的,平時都是野外放牧,現在把它們集中起來圈養,突然改變了生活習性和生長環境,幾個月了有的牛體重不但不增,反而下降了,白白浪費了飼料。”羅淑玉說,年底,只好忍痛把這幾頭“虧本”黃牛賣給了屠宰場。
更令她沒有想到的是,這些賣出去的“虧本”黃牛,比西門塔爾等良種肉牛的價格每斤少賣了1元多。“同樣是牛,啷個價格就不一樣?你們這不是欺負我是個弱女子嗎?”對于她的詰問,買方向她解釋稱,雖然同樣是牛,但別人的牛是良種,肉質好,以質論價,當然收購價格適當高一些。
“原來搞養殖也跟種莊稼一樣,必須養殖良種肉牛才能增產增效啊!”買方的話讓羅淑玉猶如醍醐灌頂。
改良黃牛效益高
失敗是成功之母。羅淑玉創辦養殖場第一年損失近6萬元,但她沒有一蹶不振,而是總結經驗教訓,立即調整思路,并請來縣畜牧局的技術人員為自己出謀劃策。
技術人員告訴她,許多養殖戶在養殖肉牛初期,都會無意識地購回一批當地黃牛,但為了取得*經濟效益,就必須利用良種肉牛進行雜交改良。其雜交后代普遍具有耐粗飼、適應性強、生長快的特點,初生重、日增重、免疫、肉質、屠宰率等都有顯著的提高,表現出良好的雜交優勢。
“在外打工這些年,我也淘到了不少見識,個人覺得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比較強,對黃牛雜交改良以提高牛的生產能力和提高養殖肉牛的經濟效益,這個道理還是懂得的。”羅淑玉說。
通過采取冷凍精液的人工授精配種方式,她對當年存欄的26頭發情母牛進行了人工授精配種。據稱,冷凍精液配種科學、衛生、安全、方便、經濟,一頭公牛的精液往往可以配上萬頭的母牛,可提高優秀公牛的利用率,無傳染病的危險,不會對母牛造成損傷,適合于任何年齡、體型和品種的母牛,操作簡便。
“黃牛雜交改良后,可育成能飼喂少精料、多粗料的優質雜交牛,其經濟效益真的有了明顯提高。”事后,羅淑玉對此進行經驗總結時說。
從此走上致富路
2012年,羅淑玉飼養的26頭當地黃牛,通過人工授精配種,有23頭受孕并先后順利產下25頭雜交犢牛,其中兩頭母牛還產下了雙胞胎。“當時,甭提我有多高興,就好比買彩票中了個頭等大獎一樣喜出望外啊!”羅淑玉說。
在她眼里,每一頭犢牛都是寶貝,就像對待先人老子一樣無微不至地照料它們。好在這些犢牛也很爭氣,哺乳期平均日增重達到2斤,育肥期日增重5斤左右。10月齡后,*的牛體重達到1200斤,連最小的一頭牛也超過870斤,比喂養本地黃牛的效益提高70%以上。當年年底,羅淑玉一次性賣掉了25頭雜交牛,獲得純利潤共計4.33萬余元,平均每頭賺1700多元。
談起養牛的成功秘訣,羅淑玉深有感觸地說,第一步必須對當地土雜黃牛進行品種改良,第二步要科學飼養。雜交幼牛進入育肥期后,務必利用其生長快的特點給以高水平營養,進行強化肥育,使牛達到一定出欄體重和肥度。“若是成年牛肥育,由于這類牛骨架已基本長成,就要采取科學飼養和管理使其在短期內肥育并改善肉質,增加產肉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