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3/10/12 15:30:00 來源:昆明日報 閱讀數:
雖然沒有大草原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壯闊,但在尋甸功山鎮鳳龍山村,草茂羊肥隨處可見。要知道2年前,這里還是黃灰漫天飛的地方。鳳龍山村村民雷石良說,現在村民們的羊都不放養了,圈地養羊已經蔚然成風,現在村里這么好的生態都要歸功于國家草原獎補機制。
記者隨后到尋甸、東川、石林等多地走訪調查發現,這一獎補機制帶給各個縣區村民的不僅僅是經濟上的補貼,更多的是帶給村民們觀念上的轉變:只有可持續的發展才能可持續的致富。
從漫天黃灰到草壯羊肥
尋甸功山鎮鳳龍山村是當地出了名的“羊村”。一直以來,村民都靠著從父輩那里傳承下來的經驗養羊,但簡單粗放的養殖方式和管理方法沒能讓這里富起來。
為了助鳳龍山村脫貧,鎮政府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支持農民發展綿羊養殖。2011年,功山鎮鳳龍山村又抓住國家實施草原獎補機制項目的時機,全鎮的草食畜逐步實行圈養,完成了散養減畜計劃,同時,讓草場能得到休養。讓因為放牧過度而荒蕪的草場重新綠了起來,山清、水秀、草綠、牛羊肥,鳳龍山村獲得雙贏。截至今年6月,鳳龍山村畜牧業產值達71萬元,其中養羊收入21萬元。
村里的老人介紹說,從1973年云南省種羊場建在村里的那天起,鳳龍山村就開始養羊。村民養羊都是按著父輩們傳授的經驗來,放養型模式不僅不利于草場的休養生息、影響當地的植被覆蓋率,而且過于粗放的管理方式也讓村民們增收變得很困難。
幾十年的粗放型養殖方式讓鳳龍山村的千畝草場退化得很嚴重,村民雷石良說:“只要一到2、3月份風大的季節,整個村子都是黃灰,人家的春天是草長鶯飛,我們的春天只有黃灰飛。”這樣的生態環境不僅影響村民的生活,對村里的養殖業也有很大影響。2011年,國家開始實施草原獎補機制項目,全鎮每年計劃實施草畜平衡面積36.04萬畝,禁牧草原面積1萬畝,發放草原獎補資金54.06萬元。現在,鳳龍山村建起了2056畝人工草場。項目實施兩年以來,全鎮的草食畜逐步實現圈養,完成散養減畜計劃。由原來的各家各戶各自放牧變成集中分塊放養,讓草場能得到休養。
不僅如此,種草養羊的方式也在村民中間流行起來。雷石良說,種草養羊的成本中最貴的就是化肥,重一畝草地,買種子只要花幾十塊錢,但化肥錢就要100多塊,所以過去村里養羊都是放養,哪里有草地就往哪里放。但現在種子和化肥都給發了,他家養一只羊的成本從降低到了60多元,雖然補助有限,但村民從這一政策的實行過程中了解到草地也要保護,保護草地就是保護自己生活的環境,“可持續”幾個字已經漸入人心。
因地制宜的“東川模式”
對于草地的生態保護,東川區一直小心翼翼,1985年、1995年、2010年,東川都實行過全面禁牧,但是后來都因為草瘋長,反而變成另一種生態破壞。東川畜牧獸醫局局長胡智山說:“我們全面恢復放牧的初衷就是為了草原防火,草長得太高太密,在春秋兩季很容易發生火災。”2011年,國家草原獎補機制開始實行,東川順勢開始對全區草地進行管理。
東川共有62萬畝可使用草場,每年國家草原獎補機制撥款243萬元,主要用于這62萬畝草場的草地改良、禁牧和草蓄平衡。據胡智山介紹,使用新的草種,可以成帶成塊的種植草料,也可以增加草場的草容量。但由于有些村草場面積小,補貼也比較少,所以在一些補貼較少的村子,村里人就商議出一些新辦法來管理村里的草場。在尼拉姑村,幾百畝的草場每年的獎補就幾百塊錢,村里人經過商議,決定把這一筆錢交給村里的"五保戶",讓他幫著看護草場,這樣一來不僅改善五保戶的生活條件,也較好的解決了草場看護的問題。
現在的東川,特別是阿旺等推行草原獎補機制較好的村鎮,70%的村民已經開始主動種草了,有的還利用冬天閑置的田地種草,有效地利用了土地。
東川紅瑞養殖場承包了10畝草山,養殖場里的牛、羊、雞的主要飼料就靠草山的草,畜牧科技推廣站站長艾金國說:“養殖場整合附近村民零散的草地,形成連片草山,方便種植也方便管理。”
胡智山認為,草原獎補機制最好的一點就是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農戶和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農戶保護生態的意識逐漸增強。這一補機制對當地的畜牧業來說,一方面是在經濟方面給予了很大的支持,但更多的還是當地畜牧部門的有效管理:因地制宜地利用好獎補機制,因地制宜地引導好農民種草。
生態保護漸入人心是國家草原獎補機制給東川、尋甸等地帶來的除經濟獎補之外*收益。現在只要開車進入鳳龍山,連片的草場和清新的空氣會讓你想不到之前這里只是個黃沙漫天的小村莊。在國家草原獎補機制連補5年的推動下,會有更多的小村莊因為這一項目而重新綠起來,“可持續”幾個字會更加深刻地印在村民的意識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