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3/12/3 9:07:00 來源:中國環境報 閱讀數:
【導語·中國畜禽網】目前關于畜禽糞便的處理有很多種方法,但關鍵是要因地制宜。采用人工濕地處理廢水,處理效果好,成本也相對較低。畜禽糞便生產有機肥一舉多得,但應用市場尚未打開,折射農業政策缺位,小規模養殖場的糞便、固驛種豬場的糞渣又如何處理呢?
濃密山林中,120畝的空地上呈梯級分布了一豎溜數百平方米的水泥池,自上而下有3個積滿了黑色污水,9個種滿了水葫蘆、蘆葦等水生植物。拾級而下,后面的幾個池子已是清波粼粼,清澈的水流從最底層的排水口潺潺匯入山中小溪。
這是一個種豬養殖場的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系統,位于四川成都下轄的邛崍市。作為國家瘦肉型豬生產基地縣,同時又是*生態示范市,當地在畜禽糞便處理方面進行了長期摸索。
邛崍市環保局副局長冉崇明說,“但說實在的,邛崍目前雖然基本解決了畜禽糞便的污染問題,但后續仍有很多工作要做。”
人工濕地處理污水運行成本降低,但長期來看,仍需一定扶持
上述人工濕地是成都市金利農牧發展有限公司固驛種豬場的污水處理系統,也是邛崍多年來的嘗試之一。
“目前關于畜禽糞便的處理有很多種方法,但關鍵是要因地制宜。”冉崇明說,采用人工濕地處理廢水,處理效果好,成本也相對較低。
“與常規的二級生化處理相比,人工濕地的運行費用要節約50%以上。同時,可提供充足的生活用能,降低公司生活用能成本40%以上。”金利農牧公司的總經理李建波介紹說,目前固驛種豬場存欄種豬3000余頭,日處理豬糞18.27噸、豬尿23.2噸及沖洗廢水150噸,年均產沼氣9.86萬立方米,折合純收入18.19萬元,年均減排COD(化學需氧量)1000噸、TN(總氮)67噸、TP(總磷)27噸。
不過,無論是沼氣系統,還是人工濕地系統,其運行效果都與溫度等氣候條件息息相關。環境保護部生態司相關負責人在調研中發現,不少北方地區農村所建造的沼氣池,到了冬天產沼量大大下降,濕地對水體的凈化功能也喪失大半。
“的確如此。”李建波解釋說,但對于邛崍來說,冬季氣溫最低也在0攝氏度左右,產沼量會減少一部分,人工濕地的好多植物也要被清理掉。但同時,冬天的污水產生量也少,由于不用經常沖洗豬舍,日均廢水量大約僅相當于夏天的1/3。
“污染物的產生是個動態變化的過程。另外,在污水處理系統設計之初就考慮到了這個問題,所以夏天的出水水質要優于排放標準,冬天則可以穩定達到排放標準。”李建波說。
這個建于2008年的處理系統,至今已穩定運行了5年,“用這種梯級濕地工藝,需要因地制宜,”冉崇明說,在丘陵地區比較合適,否則可能要增加成本。
實際上,即便是依托山勢,這一系統的建設和運行成本也頗為不菲。“全套系統投入大約350萬元。”李建波說,僅濕地建設就將近100萬元。此外,每年的用電、濕地維護的人工等運行成本大約需要10萬元~20萬元;而要長期穩定運行,還需要持續不斷的投入,用于技術改造、設備設施更換等。
“如果沒有國家補貼,終端銷售價格也上不來的話,環保成本就難以消化了。”李建波說,“不過,目前的補貼,仍不足以支撐此類項目長期運行。”
畜禽糞便生產有機肥一舉多得,但應用市場尚未打開,折射農業政策缺位。
那么,小規模養殖場的糞便、固驛種豬場的糞渣又如何處理呢?
“有專門的處理場。”冉崇明帶記者在彎彎曲曲的鄉間公路上驅車20多分鐘,就到了邛崍高埂鎮七里村。
從路邊農田中隔出的一片空場上,兩個近千平方米的大工作間與綠意盎然的菜畦錯落有致。
“這就是四川百歐農業科技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的有機肥生產基地。”冉崇明說,目前主要處理周邊養殖場的豬、牛、雞等糞便。“鴨糞沒法處理,水分太大。也正因為鴨糞處理難,我們近年來關停了大量的小型養鴨場,10萬只以上的也關了五六家。”
畜禽糞便運輸過來之后,添加一些輔料調節水分、養分,經過一定的預處理,進入堆肥車間,在不同的區域發酵腐熟,按照不同的肥效功能分別加工成有機肥和有機微生物肥。
“目前的肥料生產能力是每年5萬噸,糞便處理能力為每年15萬噸。”百歐科技的銷售經理閆晶說,但由于受下游市場限制,現在的實際生產量每年只有兩萬噸左右。
“產品主要有兩種,普通的有機肥,市場價格約800元/噸,微生物有機肥市場價格約1400元/噸,”閆晶說。
“不過,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開始盈利。”閆晶表示,“現在市場不好做,生產成本也越來越高。”有機肥的生產原料主要是畜禽糞便,來源于各個養殖場,輔料則是作物秸稈,來源于農戶。
看似不要錢,但實際上將這些原料運回生產基地,“也需要不小的一筆錢。”閆晶說,秸稈要收集、運輸、粉碎,因為秸稈體積大、密度小,運輸成本不低。“而糞便運輸成本更高,因為目前市場上尚無專門收集運輸畜禽糞便的運輸車輛,只能用普通的運輸車,襯上厚厚的塑料膜來防止遺撒。不但駕駛員要價高,還因為有臭味、車輛顛簸時的遺撒要被罰款。另外,也沒有專門的裝卸配套機具,全靠人工裝卸,人力成本也很高。”
對于解決畜禽養殖污染來說,生產有機肥是個一舉兩得、甚至多得的渠道。冉崇明表示,但就目前的市場、政策以及配套的技術等而言,還有很多不足,大大影響了產業的健康發展,對于畜禽養殖地的環境保護來說,也存在長期隱患。
解決畜禽養殖污染,應根據區域承載力科學規劃布局養殖區域
對于畜禽養殖污染的老問題,從技術層面上來說不成問題,但任何一種技術,都需要成熟和完善的配套政策或者市場來支撐,方能發揮實質作用。
以固驛種豬場的污染治理模式為例,雖然在丘陵地區更為適宜,實際上,即便在平原,尤其是南方地區,人工建設一定梯度的濕地也是可以實現的,并且其優良的出水水質、較低的運轉成本,從流域污染防治效果來說是可行的。“如果國家層面對此有一定的工藝補貼,就可以實現花小錢、辦大事。”冉崇明說。
對于固態的糞渣等,生產有機肥本來是很好的出路,可是有機肥應用的市場至今仍然不成熟,不但使用量少,還混亂不堪。“如果只是簡單堆肥,由于發酵不完全,不少病原體、蟲卵殘留較多,施用不安全。”閆晶說,客觀上還會沖擊正規生產企業的產品。
冉崇明說,在2000年以后出現了很多有機肥生產企業,也有不少大型養殖企業自行生產加工有機肥,這個產業門檻低,市場不成熟,尤其是施肥理念落后,導致應用市場難以打開。
“高標準的農田建設,需要高標準的配套。應該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冉崇明建議,“比如在更廣的范圍推廣有機農產品認證,制定并落實較為嚴格的有機肥標準和管理體系等。”
他認為,畜禽養殖污染防控,從環保角度來說,只能做末端治理,僅靠法律約束,具體執法難度很大;若從農業部門入手,就可以根據區域的承載力——比如農田可消納的有機肥數量、生產有機肥可消納的畜禽糞便和秸稈數量等,科學規劃布局養殖區域,以最小的成本形成最為合理的區域循環模式,方能從根本上解決長遠的污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