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3/12/13 8:48:00 來源:網易 閱讀數:
自《內蒙古晨報》、中國畜牧業協會羊業分會、內蒙古羊產業行業協會等提出“把巴彥淖爾建設成為‘中國羊都的建議以來,引起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據不完全統計,已經有數萬網民在討論,其中主流媒體也發出正能量的聲音。
2013年12月6日,《人民日報海外版 》在第1版頭條刊發了《“河套明珠”更亮眼》的報道,明確提出:打造中國“羊都”,臨河的“雄心”不小,顯示了中央權威媒體對“把巴彥淖爾建設成為‘中國羊都的認可。
本報今日摘登這篇文章,題目為本報編者所加,以饗讀者,并借此祝福草原,祝福“中國羊都巴彥淖爾”。
“河套間,陰山下”。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行政中心臨河區,恰在黃河河套“幾”字彎的左上角,因而得名“臨河”。初冬時節,記者踏訪至此,感受了臨河的文化之“古”與發展之“新”。在傳統農耕文明積淀之上,現代化的農牧業、生機勃勃的新農村、生態宜居的中心城讓這顆“河套明珠”更加亮眼。
給養羊定標準在烏蘭圖克鎮新民村的富川肉羊養殖基地,只見羊群在曬太陽,卻見不到幾個人影。基地負責人陳懷森說,這片占地1000多畝的養殖場,每年出欄20多萬頭肉羊,但只有50多個工作人員。
平均每人得養將近5000只羊,如何實現?陳懷森帶記者走進1萬多平方米的“大廚房”,香氣撲鼻而來。陳懷森告訴記者,他們利用意大利進口的專業設備,從取草加工到混合投料的全過程均實現了機械化,輔以“獨門配方”的細菌開胃料及紅棗、蘋果渣等“甜品”,僅一天的“營養餐”便要耗費16萬元。
通過科學飼喂,肉羊的育肥和防病效果大大提高,身價不菲,每只羊目前有200元利潤。
富川養殖基地是臨河區現代畜牧業發展的縮影。近年來,臨河區把肉羊產業作為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發展農村經濟的重要舉措,建成了全國首個四季出欄、均衡上市的肉羊集散地。2010年,還成功地將臨河羊肉搬上了上海世博會的餐桌。
做特色還不夠,臨河還想做“標準”。區畜牧局局長張鳳蓮說:“目前全球范圍內還沒有肉羊養殖標準,我們正在協助國家農業部和農科院制定這個標準。”
依托肉羊產業,打造中國“羊都”,臨河的“雄心”不小。
讓大棚上檔次在八一鄉聯豐村,灰頂小別墅建成了片,有的還配建了溫室大棚。
室外氣溫已降至零下,溫室內卻暖意陣陣。隨行的鄉人大主席尚永亮拍著厚重的墻體,告訴記者,這是鄉里前兩年引進的壽光第六代大棚,墻體厚、空間大,冬天不需人工取暖,還方便機械化作業。過去沒法兒種的果類菜,如今也可以栽。“一年種兩大茬黃瓜就能收16萬元,和普通的大棚相比,農民收入翻了好幾番。”
這樣的設施農業在八一鄉已有6800多畝。引進設施農業公司,從設施籌建到種苗提供,從技術指導到產品回收,全部由公司來完成。“公司和農戶的合作以農民為主體,效益上去了,農戶對我們也就認可了。”尚永亮說。
臨河區區委書記龔明珠說:“臨河發展現代農牧業的亮點之一,就是設施農業。我們通過發揮示范園區的帶動作用,引導企業和農戶發展建設集中連片的設施農業園區,實現規模化、集約化、品牌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