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4/3/6 9:08:00 來源:網易 閱讀數:
【導語·中國畜禽網】據統計測算,2013年肉羊飼養量達530萬余只,農民人均來自肉羊產業的純收入將達到3730元。如今,集約化、規模化和科學化的肉羊產業,正成為臨河區轉型跨越發展、壯大縣域經濟的重要支點,打造“中國北方羊城”成為全區農業轉型、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的巨大推動力。
素有“塞北江南”和“塞外明珠”之美譽的臨河區,綜合經濟實力位居國家西部百強縣行列。這里的肉羊養殖一直是其傳統產業,近年全區肉羊業占畜牧業的比重達80%以上,農民人均來自畜牧業的純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5%,其中來自肉羊業的純收入占人均畜牧業純收入近80%。如今,集約化、規模化和科學化的肉羊產業,正成為臨河區轉型跨越發展、壯大縣域經濟的重要支點,打造“中國北方羊城”成為全區農業轉型、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的巨大推動力。
產業優勢明顯 飼草料支撐 走良性生態發展之路
發展肉羊產業,是臨河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民收入的現實選擇。臨河區位處河套平原腹地,現有可耕地209萬畝,全部引黃自流灌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證明,臨河區發展肉羊產業大有可為。發展肉羊產業,一頭連著種植業,一頭連著加工業和城鎮市場,可以實現糧食及其副產品轉化增值,可以使羊產品變成現金,直接增加農民收入。大量調研結果顯示,臨河區年產玉米5.3億公斤左右,各類農作物秸稈7億公斤,加上根藤莖蔓、糠麩糟粕等飼草料,理論載畜量為600萬只羊,發展肉羊產業空間巨大。鑒于此,臨河區以發展肉羊產業為實現轉型跨越的突破口,加快縣域經濟發展。
2013年以來,臨河區圍繞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提出的“打造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的總體要求,堅持建設“臨河—中國北方羊城”的奮斗目標,按照“政府引導、企業主導、項目推動、科技支撐、市場運作”的發展原則,把發展規模化畜牧業,特別是把發展肉羊產業做為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發展農村經濟、帶動二三產業發展、實現農民持續增收的戰略性支柱產業來抓,肉羊規模化養殖數量和效益均創歷史新高。目前,全區年種植飼草料面積達40萬畝,建成大型巴美肉羊種羊場3個、小尾寒羊保種場1個,擁有世界優良的肉羊品種德美、杜泊、薩福克等種公羊和多胎品種小尾寒羊種母羊,成功育成巴美肉羊,肉羊良種化率接近98%,有各類飼料生產加工企業23個,飼料獸藥經營企業(戶)221戶,有育肥場(戶)2000個,年出欄育肥羊120萬只,產值15億元。到2015年,全區以紫花苜蓿為主的多年生優質牧草種植面積達到5萬畝,玉米種植面積達到100萬畝,規模化養殖戶全株玉米青貯比例達到85%以上,農作物秸稈轉化及農副產品的利用率近100%,羊配合飼料年生產能力達到30萬噸,養羊戶配合飼料飼用比例達到100%,肉羊飼養走“為養而種、種養結合、四季出欄、均衡上市”的良性生態發展之路。
龍頭典型帶動 規模化推進 打造國內知名肉羊品牌
提到臨河區的肉羊產業,不能不說富川現代肉羊產業化循環經濟科技示范園區。該園區始建于2012年,占地1018畝。總投資5億元,分五期五年建設。2013年6月份前已投入資金1.2億元,共建成標準化封閉舍17棟,棚舍面積23800,運動場面積78200;標準化開放育肥舍36棟,棚圈面積25200,運動場面積9600,青貯兩用棚28800;羊圈內及場區已植樹8.5萬棵;硬化道路12公里;建成供水管網30公里、噴淋降溫113900、治沙綠化噴灌300畝、滴管80畝等系統配套設施;購進TMR車及配套的拖拉機、鏟車8臺。現已具備年出欄20萬只育肥羊的基礎設施。到2016年,將建成集肉種羊生產、繁育為一體的綜合型高端肉羊科技園區,全力打造國內知名羊肉品牌。項目全部建成達產后,預計可發展養羊合作社100個,年出欄肉羊300萬只,年產值達50億元,經濟效益3億元;通過示范引領和科技帶動,直接帶動農戶5千戶,間接帶動農戶5萬戶,使所帶動農戶人均增收1.5千元。
富川現代肉羊產業化循環經濟科技示范園區將從飼料配制到投料、飲水、清糞、綠化澆水全部實現機械化,確保肉羊的飼養要求和品質;特別是在保障畜產品安全和食品安全、減少養殖對生態環境的污染、探索林下養殖、促進生態環境良性循環發展方面將起到重要的示范帶動作用。該項目所設計的羊圈和飼養方式具有劃時代的示范引領作用,對于引導農民科學養羊、提高生產效率、降低勞動強度、增加收入具有重要的作用。
目前,臨河區以全國首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肉羊品種——巴美肉羊為品牌,加快優質種源基地建設,建成巴美種羊核心場3個、雜交繁育小區15個、雜交繁育場(基地)16個、育肥園區19個,出欄優質雜交育肥羊360萬只,是全國重要的肉羊基地和內蒙古西部區*的肉羊集散地。
據統計,臨河區已累計發展戶均存欄基礎母羊30只以上的規模繁育戶1900戶,年可提供優質肉雜羔30萬只;建成年出欄育肥羊2萬只的高標準肉羊育肥園區25個,建成年出欄5萬只的育肥場13個,建成年出欄10萬只的育肥場5個,年出欄育肥羊170萬只;發展年出欄在1000只以上的育肥戶730戶,出欄育肥羊85萬只,集中育肥出欄羊占到總出欄數的80%。肉羊產業正逐步成為臨河農村經濟的強勢產業和農民經濟收入的主渠道。按照產業發展規劃,到2015年,存欄基礎母羊200只以上的規模場和存欄基礎母羊50只以上的雜交繁育大戶發展到2700個,存欄基礎母羊500只以上的規模場發展到60個,年出欄5萬只的肉羊育肥場發展到20個以上,年出欄10萬只以上的育肥園區發展到10個以上,打造100萬只肉羊養殖企業2~3家,肉羊規模化養殖比重達到85%以上。
產業基礎夯實 深加工升級 延長肉羊產業鏈條
臨河區農戶在政策、資金、技術的扶持和引導下,養羊已由過去的自宰自食轉變為如今商品化、規模化、科學化養殖,形成了上接企業、下連農戶的肉羊產業鏈條。臨河區以“建成國內一流的肉羊生產加工基地”為發展目標,堅持把壯大龍頭企業做為開拓市場的先導,積極引大扶強肉羊加工企業,增強龍頭帶動能力。通過招商引資,先后引進了小肥羊等國內知名肉羊加工企業,培育壯大了草原宏寶、草原鑫河、美洋洋等24家本地肉羊加工龍頭企業。整合資源、積聚力量,在狼山鎮規劃建設了2000畝肉羊產品加工園區。近年臨河區年出欄肉羊平均都在300萬只以上,羊血、胚胎及皮張等副產品供應充足,為肉羊副產品加工提供了原料保障。到2015年,臨河區肉羊屠宰加工能力達到600萬只,精細分割比例提高到80%以上,羊下貨加工能力幾乎達到100%,通過引進外來深加工企業,發展皮張深加工;引進羊胎盤素、血紅素等生物產品的工業化生產,以提高肉羊產品的綜合使用價值,使羊產品加工向生物工程方向發展;進一步提高羊產品附加值,延長肉羊產業鏈,助推臨河區肉羊產業從傳統經驗型向現代科技型方向轉型升級發展。
一業興,百業興,肉羊產業衍生帶動興起了一批相關產業。如今,臨河6萬多農戶中養殖農戶就有近5萬戶,專門從事羊產品收購、育肥、屠宰、加工、銷售的人員有1.5萬多人。按照工業每增加1個就業人員、從事三產人員相應可增加3~5人來計算,可為近8萬人提供生活來源。目前,臨河已形成了普通農戶飼養繁殖、流通隊伍分散收購、專業育肥戶集中肥育、肉聯廠分割包裝上市的產業模式,專業化養殖、區域化分工、規模化經營、集約化發展格局已具雛形,建起了較為完善的肉羊良繁、營養供給和疫病防控三大體系。
科技創新引領 三聯動助推 肉羊產業向高層次邁進
臨河區領導說:讓農民生活得更加富裕是我們的責任、是政府工作的重點,我們要以“敢想敢干、齊心真干,大干快干、苦干實干,會干巧干、干成干好”的巴彥淖爾“總干”精神,真心實意地幫助農民增收致富,讓他們發“羊”財,住“洋樓”,開“洋車”,全家喜洋洋。
為此,臨河區三項措施聯動,通過高新技術,破解產業發展難題,促進肉羊產業健康、快速發展。一是依托內蒙古河套農牧業技術研究院科技優勢,重點開展綠色優質飼草料的種植與開發、適合本地區肉羊良種繁育體系和雜交利用體系建設、肉羊常用飼料的營養檢測技術、肉羊營養調控與科學飼養管理技術、規范的舍飼肉羊疾病綜合防控技術體系建設、肉羊養殖產業發展模式、肉羊規模化養殖場設施與設備的合理配套、本地區羊肉品質評定標準等八個方面的研發推廣工作,為全區肉羊產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撐;二是與中國工程院、中國農科院、中國農業大學、內蒙古農業大學、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在科研領域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在種羊繁育、飼養管理、疫病防控等方面實現全方位的技術合作,實現科技成果的轉化,為制定肉羊標準化生產國家標準提供技術支撐。同時加快羊胎盤、羊血等副產品深加工技術的研究,盡快將生產胎盤素、血紅素等高附加值的產品應用到生產中,實現工業化生產,提高肉羊產品的附加值,帶動肉羊產業向更高層次發展;三是借助電子商務交易與現代倉儲物流兩個平臺,為廣大農牧戶、合作社和羊產品生產、加工、流通中小企業乃至區內外的各類羊產品供銷商提供交易信息發布、交易咨詢、現貨交易、倉儲物流、供應鏈融資等綜合服務,進一步挖掘、提升羊產品價值,規范羊產品交易標準和行為,提高羊產品的市場交易效率,豐富羊產品可流通品種,實現羊產品的標準化和安全可追溯的目標,從而推動肉羊產業邁上新臺階。
肉羊產業在臨河正揚帆起航!據統計測算,2013年肉羊飼養量達530萬余只,農民人均來自肉羊產業的純收入將達到3730元。到2015年,全區肉羊飼養量將達到800余萬只,農民人均來自畜牧業的純收入比重占到40%以上,肉羊產業占畜牧業的比重達逾90%,臨河將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北方羊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