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4/3/25 8:37:00 來源:中國畜牧獸醫報 閱讀數:
【導語·中國畜禽網】在甘肅省寧縣米橋鄉紅星村,隨著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絕大多數農民陸續搬進了新農宅,廢棄的地坑窯洞隨處可見。為此,紅星村兩委會就變廢為寶,動員村民將地坑窯洞改建成羊場,靠養羊過上好日子。
在甘肅省寧縣米橋鄉紅星村,提起留守村民養羊致富的事兒,76歲的留守老人吉鐵鎖邊給羊添草,邊笑呵呵地告訴筆者:“別看我家只養了10多只羊,一年下來少說也能賺兩萬多塊錢,滿夠我和老伴整年的花銷。”
在寧縣農村,人們對地坑窯洞式農宅一點都不陌生。隨著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絕大多數農民陸續搬進了新農宅,廢棄的地坑窯洞隨處可見。為此,紅星村兩委會就變廢為寶,動員村民將地坑窯洞改建成羊場,靠養羊過上好日子。“我們村的塬畔溝邊上廢棄的地坑窯洞有100多處,多數已坍塌。以前覺得我們根本用不上了,誰知經過村干部動員,它就變成了生態羊場。羊住在里面,不只好管理,還長得快、不得病,成了受歡迎的生態羊。”年近六旬的養羊大戶劉學印說。作為留守村民養羊大村,紅星村的留守村民都采用標準化養殖技術飼養肉羊,每只成品肉羊的純收入均在500元以上。村黨支部書記吉俊峰說:“到今年2月底,我們村有存欄羊10只以上的留守村民養羊戶61戶,占全村總留守戶的85%。去年,全村僅留守村民養羊一項的人均純收入就達到了2100元,比全縣人均純收入高出950元。”
地處子午嶺西麓的紅星村,全村人均耕地不足3畝。青壯年村民常年在外地務工,留在家里的村民幾乎年齡都在50歲以上。如何讓這部分村民與全國農民同步小康?村兩委會立足當地有養羊的資源優勢,兩次組織村里愿意養羊的30多位留守村民到寧州肉羊種羊場觀摩學習標準化飼養技術。兩委會還與鄉上駐村干部一起入戶宣傳縣上發展肉羊產業的優惠政策及肉羊產業發展看好的市場前景。他們還幫愿意養羊的留守村民規劃設計羊場羊舍、聯系購進種羊、培訓養殖技術,當地肉羊產業漸成氣候。目前,紅星村留守村民利用廢棄地坑窯洞改建生態羊場61處,飼養肉羊2100只。
“起初動員村里留守村民科學養羊,許多上了歲數的留守村民都擔心養不好,其實照專家講的關鍵技術進行操作,一點不難。”留守村民席鐵成深有體會。他說:“羊場無害化處理、防疫防病等技術咱爛熟于心,干起來也駕熟就輕。每天給羊吃兩餐,分別在早上和下午;清潔場舍衛生定時做,每天清掃兩次糞便,隔天消一次毒。”
最讓席鐵成滿意的,一是飼養80只羊每天只需用4個小時,不會影響他干地里農活和家務活;二是縣、鄉、村為養羊戶提供了一整套完備的技術服務體系,使他養羊不費勁。經過兩年多的實踐,標準化肉羊養殖技術已全裝在席鐵成的腦子里了。如今,他不僅給自己家羊看病、治病,還給村里人的羊看病、治病。他家現在每年出欄肉羊60只以上,收入十分可觀。
在縣上肉羊產業開發優惠政策的扶持下,紅星村規模養殖肉羊的留守村民已經嘗到了標準化養殖的甜頭。“過去村民養羊,母羊平均一胎產羔1.5只。2011年經過專家示范指導后,母羊平均一胎能產羔3只。如果按每只成年商品肉羊賣800元算,就等于一只母羊一年多增收1200元。”吉支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