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4/7/8 9:49:00 來源:渭南市畜牧局 閱讀數:
6月28日,渭南電視臺《渭南新聞》示范區建設專欄以“科技興牧的帶頭人——王新軍”為題,對我市潼關縣五虎張村黨支部書記王新軍回家創業、帶領村民發展生豬產業共同致富、助推區域經濟發展的典型事跡進行了專題報道。具體內容如下:
潼關縣五虎張村黨支部書記王新軍,不但自己靠養殖發了家,他還通過建設標準化示范場、成立養豬專業合作社等途徑,帶動周圍群眾共同致富,成為全縣科技興牧的領軍人物。
前不久,王新軍在他控股的金橋牧業有限公司新上了一套智能化母豬飼喂系統,包括他的公司在內,目前全市只有兩個場擁有這樣先進的飼喂系統。采訪中,金橋牧業有限公司技術員杜新龍介紹說:“電子飼喂系統可以根據它儲備的綜合信息,判斷出這個豬是該分娩了、有疾病或者是其他原因,然后旁邊有個隔離設備就可以自動把它進行隔離”。像這樣比較先進的養殖技術,王新軍都會在自己的養殖場首先應用,給周圍群眾作出示范。采訪中,五虎張村黨支部書記王新軍說:“看到社會的發展,有那么多好的技術在我們這里可以實用,但是群眾為啥不用那些東西,我就很著急。每項實用的科學技術就在咱這里先試點,然后再進行推廣”。重視運用新技術發展養殖業,帶動群眾致富,是王新軍近年來一直在做的一件事。
2002年,在外打工的王新軍回家建起興發種豬養殖場,由于重視新技術的運用,2007年他的養殖場被評為市級重點種畜禽場、市級標準化示范場。這一年,王新軍也當選為五虎張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個人的致富經轉化為全村人的致富路就有了更好的經驗。他發動有積極性的群眾集資入股,再次籌資興建了全縣第一家現代化養殖企業——潼關縣金橋牧業有限公司,并把這家企業作為向群眾進行技術輻射的基地。經過5年多的發展,公司總資產達到1800余萬元,公司的智能化飼喂系統、標準化圈舍建設、生態可循環發展模式以及瘦肉型三元雜交豬標準化生產技術等一批先進技術為其他群眾做出了示范。在五虎張村養殖戶廖永鋒的豬場,他介紹說:“基本上我這個豬場都是按照金橋公司的標準設計建設的。”談及金橋公司在品種引進改良、技術創新應用方面對養殖戶帶來的影響和好處,和小鎖說:“基本上一頭豬下來比以前能多賣50多塊錢。”
在金橋公司的示范帶動下,到2013年,五虎張村353戶群眾有120多戶從事養豬產業,全村生豬存欄達11000余頭,成為全省15個萬頭生豬養殖示范村之一,養殖戶人均收入14000元,全村養殖業收入占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75%。自己周圍的群眾富了,王新軍還不滿足,2010年,由他發起成立了潼關縣興發養豬專業合作社,將五虎張村比較成熟的養殖技術向全縣輻射。合作社采取統一技術、統一品種、統一飼料、統一防疫、統一銷售的“五統一”運作機制,實現了生產資料和技術流向農戶、產品流向協會統一銷售的“雙流通”模式,成為全省6個“農技農副雙流通”示范點中的*一個畜牧示范點,“雙流通”模式給養殖戶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2011年的一場山洪沖毀了農戶廖永鋒的養殖場,在合作社的幫助下,短短幾年時間,他又發展起來了存欄1000多頭的養豬場,家里也蓋了新房買了小車。目前,興發養豬專業合作社已輻射全縣6個鄉鎮的60多個村,合作社入社社員達300多家。由于科普示范帶動作用成效顯著,合作社被評為省級科普惠農先進集體,他們參與的《瘦肉型雜交豬標準化生產技術與示范》項目獲得市級科技二等獎,并受到了科技部的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