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5/4/2 15:35:00 來源:人民日報 閱讀數:
清晨7點,天蒙蒙亮,干冷的微風中,郜軍珠打開牛棚大門,給37頭牛添喂草料。5年前還是“北漂”的他,一定不會想到,自己竟能成為家鄉知名的養牛大戶。
郜軍珠是甘肅省莊浪縣石陽村人。莊浪地處六盤山連片特困地區,黃土高原的山大溝深、酥脆的土層以及干旱多災的惡劣氣候,曾經讓當地人一直在溫飽線上下掙扎。經過這些年的扶貧,鄉親們的日子怎么樣了?記者入住農家,夜探扶貧經。
顛覆貧困縣印象
等高線,沿山轉,甫進莊浪縣境,盤陀路走得人頭暈。
聽說石陽村曾是貧困村,記者下意識就想到:破敗的土坯房,一推就能倒的矮泥墻,滿臉“溝壑”的老人愁眉苦臉……
到達后看到的景象卻讓人顛覆了貧困縣的傳統印象:村里的硬化路面干凈寬敞,路旁每隔十幾米就有太陽能路燈;村頭是幾百平方米的綜合廣場,一側是幼兒園,一側是文化舞臺。
這些會不會是面子工程?記者帶著疑問來到郜軍珠家——來之前聽說他家靠養牛脫了貧。
一進小院,屋新瓦亮,干凈寬敞。正趕上吃飯時間,蕎麥面的香味撲鼻而來。郜軍珠的妻子石冠軍打開正屋的吸頂燈,大伙坐在沙發上,邊吃邊聊。記者一時恍惚了,這哪兒是貧困縣啊?
去衛生間洗漱,燈光一亮,嗬!抽水馬桶、明凈的化妝臺,顯示出主人家境的殷實。頭頂上的太陽能熱水器顯示溫度足足有97攝氏度,還好淋浴器可調節水溫。“熱水器是政府給免費裝的。過去我們自來水都喝不上,現在洗洗涮涮能用熱水,方便得很。”石冠軍說。
大門邊的一間小屋,堆著半屋子曬干作為燃料的牛糞。婆婆王喜琴正在鏟牛糞,以備晚上燒炕。上炕睡覺時,屋子里煙味有點大。“平時不會有這么大的煙,今天婆婆見來了客人,估計牛糞燒多了。”石冠軍說。
炕太暖和了,記者只得把腿伸出被子,心里尋思著:這戶養牛人家條件挺牛的,經歷過什么樣的蛻變呢?
曾經北漂賣早點
熄燈之后,躺在炕上,石冠軍和記者聊起了養牛經。
養牛并不輕松,“前幾天有頭母牛要下崽,大牛小、小牛大,我倆特緊張,夜里能驚醒五六次。后來是叫了9個人一起把小牛給拽出來的。接生折騰了一個小時,全身都是牛的羊水,還得先確認小牛能吃上奶,才能去把衣服換了。”說到這,石冠軍翻了翻身子,“不過能看到小牛平安出生,慢慢長大,挺有成就感的。”
辛苦是辛苦,但回報也不少。從架子牛買進,到精心育肥,“村里防疫站的技術指導員經常過來,有啥不懂的隨時都能問。”石冠軍說,盡管去年牛肉行情不太好,家里還是能有3萬多元的純利潤。
這樣的收入放在幾年前,根本不能想象。2003年,為了賺錢養家,石冠軍告別了剛剛學會走路的兒子,隨丈夫一起來到北京打工。北漂的日子里,石冠軍賣過早點,干過印刷,還在獸藥公司打過工。到了2011年,因為掛念家中老人的身體,再加上孩子在京讀書不方便,夫妻倆決定回家。
“剛回家就趕上農閑,不知道能做點啥,很迷茫。”石冠軍說,恰好政府開始引導當地農戶養牛,當地有名的良種牛——平涼紅牛。
2012年,甘肅省“聯村聯戶為民富民”(簡稱雙聯)工作鋪展開來,40多萬干部結對幫扶67萬貧困戶。莊浪是甘肅省省長劉偉平的聯系點,確定了“牛果富民”即飼養紅牛、種植蘋果的產業扶貧思路。石冠軍家的日子、整個石陽村的面貌也從那一年開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扶貧的駐村干部來家里問要不要養牛。”聽說政府有各種優惠政策,不用愁資金、技術有人教,石冠軍和丈夫覺得,“這么好的事,當然要做。”當時很多村民都想參與,可因為規模化養殖產業是高投入高產出,先期就要貸款幾十萬,很多人選擇了觀望。石冠軍和丈夫是全村第一家報名養牛的積極分子。
欲把牛經唱到底
村東就是石陽村的肉牛養殖小區了,8座標準化養牛大棚,不算大,但生活區、草料房、糞便處理區一應俱全。“其中4個牛棚是我們承包的,我倆平時就住在這里。”石冠軍說。
邁入牛棚,一股草料土腥味混合著牛糞味撲面而來。正中間的水泥道把100多平方米的牛棚一分兩邊,堆著厚厚一層已經發酵的草料。幾頭剛出生的小牛,拴在后側的牛床,一聽到有人進來就哞哞地叫起來。
養牛場是政府投資230萬元建的。為了讓從來沒養過牛的農戶上手并有錢投入,2012年,政府和當地的西開牧業集團協商,企業提供擔保,養牛戶從建設銀行甘肅省分行獲得貸款。郜軍珠當初借到了100萬元,作為啟動資金。
在政府協調下,西開牧業集團還要負責“三包”:包進牛、包技術、包銷售。“我們從西開那里引進53頭架子牛。育肥的時候,企業派技術員來指導,等牛長壯實了,西開公司派人過來收購,就按市場價走。”石冠軍說,一年下來,他們不僅還清了貸款,建了新房,還有了信心繼續把養牛事業做下去。
最關鍵的是,夫妻倆熟悉了養殖的運營流程,掌握了飼養技術。現在他們計劃把規模擴大到150頭牛。“我打算到時候把牛承包給其他村民,飼料和喂養由他們來管,我教技術、搞管理。等牛下了小崽,我再按市場價收購回來,這樣就能長期發展了。”作為帶頭人,郜軍珠還要申辦本村的養牛產業協會,“這樣大伙一起進牛、賣牛,議價能力就強了。”
談起這幾年的變化,郜軍珠感慨:“國家既然有了‘牛’政策,咱得伸手夠啊,不干光等哪會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