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來源:廣東農業信息網 閱讀數:
沿著金樟路,在樟林古港—新興街古驛道沿線走下去,延綿數公里,道路兩旁種著各種水果,樟林林檎是其中之一。“果碩肉嫩,如脂如膏、清甜爽口,令人神往,引人鄉思。”提起這種學名番荔枝的水果,東里鎮文化服務中心吳慶連自豪地介紹,“目前全村種植面積約200多畝,年畝產三千斤左右,約20元/斤,對村民來說是一筆不小的收入。”
目前,廣東支持和鼓勵古驛道沿線特色農產品注冊國家地理標志商標,提高農產品附加值。省有關領導多次與國家工商總局審協廣州中心進行協調,爭取更多資源向古驛道周邊傾斜。據了解,樟林古港—新興街古驛道和潮州饒平上饒西片古道沿線等地積極培育特色農產品,通過特色產業、新興產業的發展來促進農民增收,實現了良好效果。
數據顯示,古驛道兩側各5公里范圍內覆蓋貧困村數量為1310個,占全省貧困村總數(2277個)的60%。因此,借助南粵古驛道文化線路開發,帶動特色產業,進而對沿線村莊對口精準扶貧脫貧,是古驛道活化利用的一項重要作用。
茶產業帶動戶均收入超過10萬元
巨大的經濟價值帶動了東里鎮全鎮農民種植林檎。
北聯村的宋伯就是其中一位,他已種了十多年的林檎,年成好的時候一畝可有1萬元收入。這也成了宋伯全家的主要收入。“雖然由于品種更新換代的原因,現在全鎮林檎的種植面積減少了,但它仍是農民的收入之一。”宋伯說。
澄海區農業局提供的相關數據顯示,目前,澄海區已在蓮花山麓安黃公路兩側建成初具規模的林檎生產基地,輻射帶動東里、鹽鴻、蓮華等鎮,形成了具有區域生產格局的特色水果生產區,常年栽培面積11500畝,年總產8000噸,產值4800萬元,成為當地農村發展特色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林檎之外,番石榴、臺灣青棗、青檸檬、草莓、火龍果等水果生產是全區的一大特色產業。據統計,目前全區水果種植面積4.44萬畝,年均產值3.5億元,占農業總產值比例較大。
從東里鎮往東行走約25公里便是潮州饒平縣,在該縣上饒鎮西片村西巖山風景區,我們走上著名的西片古道。與樟林古港—新興街古驛道沿線的特色水果產業相比,饒平上饒西片古道沿線的產業發展也有它的“拿手戲”——單叢茶。
在饒平縣三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基地,約4000畝的單叢茶漫山遍野。該公司通過“公司+基地+農戶+合作社”的運作模式,帶動了茶山附近村民增收。公司負責人以最近流轉的4戶種植戶為例算了一筆賬:每年的流轉費用為1萬元/戶,公司還聘請他們到基地工作,每人3000元一個月,一戶聘請兩人;同時,公司每年贈送100斤茶葉給農戶自行銷售,收入歸農戶。如此算下來,每戶一年的收入不低于10萬元。
潮州市潮安縣鳳凰鎮是單叢茶的另外一個產區,該鎮烏崠村130多戶全部靠單叢茶為生,今年戶均種茶收入超過10萬元。
新興產業幫助貧困村精準脫貧
在南粵古驛道沿線,新興產業精準扶貧的嘗試正在不斷開展。
汕頭市潮陽區金灶鎮轄下橋陳村是一個革命老區村,被列入新時期精準扶貧相對貧困村。全村總人口1350人,245戶,勞動力450人。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發展后勁不足,村民以農業生產和外出打工為主,村集體經濟十分薄弱,由汕頭市農業局、市農科所、中國人保財險汕頭市分公司掛鉤幫扶。
走進該村村委會辦公樓,數百平方米的村辦公樓頂及大埕停車棚玻璃大棚讓人覺得眼前一亮。原來,它們是該村光伏扶貧項目的設備。
汕頭市農業局駐金灶鎮橋陳村工作隊長、第一書記林雄告訴記者,該項目于今年3月15日正式投入運營,是全市第一個光伏發電扶貧的村,投入50萬元,收益將按1:4折股量化給村集體和貧困戶,每年能為每戶貧困戶增加收入1000元。
除了發展特色農業產業,幫扶單位在對村現狀調研的基礎上,還率先啟動了村莊環境整治工程,“我們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以毗鄰省級新農村示范片為契機,建設一個濕地生態型、農業觀光型的橋陳新村。”工作隊長林雄告訴記者。
據他介紹,幫扶單位將對橋陳村現有以綠化苗培育為主的產業進行結構調整、優化及升級。以村主干道為界,在其中一側打造100畝以種植水稻、蔬菜、荸薺為主的農業觀光片區。而在另外一側,將在溝渠、池塘基礎上建設310畝的“濕地生態公園”,調整農用地,引導種植桑葚、火龍果等多種水果,致力將橋陳村發展成為集觀光游樂、鮮果采摘、旅游休閑于一體的農業生態旅游區。
古道
華僑文化之路
迎來華麗轉身
綠豆糕、花生糖、芝麻糖……在汕頭市東里鎮樟林古港榮興路24號門口的攤位上擺著這些具有潮汕特色的甜品,60多歲的老板鄭麗明靠在椅子上,一邊不緊不慢地扇著風,一邊掃視街上過往的人。
還沒到中秋,現在是潮汕甜品的淡季,鄭麗明可以輕松一點。而在離他店的不遠處便是著名的連接樟林古港與新興街的古驛道,長約200米,沿線驛鋪(驛站、驛亭)有永定樓、安平棧。
在我省今年重點打造的八條南粵古驛道主題文化線路中,樟林古港—新興街古驛道是僑批和銀信文化遺產線路和瓷器文化遺產線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背后記載著無數廣東人從古驛道出發到海外的打拼史,也是南粵瓷器、絲綢和茶葉運輸對外貿易歷史記憶價值的重要載體。
古道有望借定向大賽實現蛻變
樟林古港是“紅頭船”的發祥地,曾經是無數潮汕人下南洋的起點。
時至今日,行走在古道上,新興街依然保存完整,古色古香的貨棧鋪戶依稀可辨,透過這一楹一柱、一磚一瓦,仿佛能看到來自全國各地的商人行走在充滿海風氣息的石板路上,一單單交易迅速達成,一件件貨物紛紛北運,從西京古道到梅關古道,從南江水道到岐澳古道……
繁榮的貿易讓樟林古港名聲大噪,《澄海縣志》形容說:“城南城西,街港交接,云煙相連,北貨番貨,土產特產,匯集于此交流,名噪沿海,經濟非常繁榮,稱樟林埠。”
今年以來,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多次調研樟林古港,對樟林古港保護修復的規劃設計、周邊環境整治和古建筑保護等提出指導和要求。近期,澄海區正式啟動東里鎮樟林古港古驛道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力爭在今年11月之前恢復古港風貌,提升環境品質,迎接即將在這里舉行的全省古驛道定向大賽。
“兩省四縣”必經之道將被修復活化
潮州饒平縣是粵閩邊界的門戶,也是南粵古驛道八處示范段之一的西片古驛道所在地。今年以來,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多次對西片古驛道的保護利用進行調研和指導。
進入潮州市饒平縣上饒鎮,從幾爿排列得密密的村屋中穿過,迎面便是一座青翠的大山豁然眼前。
登山之后,仰面看去,一塊塊斑駁的石板鋪成勉強容兩三人并行的山路,仿佛從千百年前一直綿延到現代。
這就是潮州饒平上饒西片古道,據饒平地方志辦公室相關負責人介紹,上饒西片古道建于明嘉靖年間,歷史上是“兩省四縣”商家民眾往返的必經之道,古稱“第一山”。
該古道位于上饒鎮西片村西巖山風景區,到大埔縣楓朗鎮三溪村全長共9公里,古道兩旁建有西巖寺、善福寺、寶塔寺、涼亭、伯爺泉等古跡,也是“僑批之旅”的古道之一。
在潮州,現在專家能夠找到并考據證實的重要古道,多為宋明時期的官道驛鋪遺跡,從潮州向東西南北四方延伸,貫通閩粵贛湘,也連通了沿海與內陸。
除此之外,潮州還是中國陶瓷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自古以來就是我國重要的陶瓷產區。
據了解,在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的指導下,潮州今年正對饒平縣境內的西片古道及麒麟嶺古道示范段進行有序修復活化,古驛道的規劃設計、文化遺產收集、旅游路線等各項相關工作正有序推進落實。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畜牧家禽網”(Agroxq.com)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畜牧家禽網”(Agroxq.com)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