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來源:《齊魯牧業》 閱讀數:
鴨脫腱癥是育雛期易發的一種疾病,主要是由因飼料營養不良或飼養管理方法不當所致,以及由舍內溫度偏低、濕度偏大等引起。10日齡以上的雛鴨易發病。
癥狀發病初期,雛鴨會出現行走不便,立足顫動,跗關節向內彎曲,時有爬行等姿勢,但食欲尚好。隨著病情的加重,病鴨完全不能站立,移動時用跗關節觸地,甚至兩翼支撐著地面,由此造成肢體磨爛發炎,關節腫大、變形,呈現“O”字或“X”字形。病鴨吃食困難,逐漸消瘦乃至死亡,到21日齡時,發病率上升到50%,死亡率可在10%以上。
防治合理搭配飼料,保證營養需要:供給雛鴨所需營養成分是防治該病的重要一環。育雛期每公斤飼料中能量要達到2900千卡,粗蛋白質含量為22.00%,粗纖維含量為3.5%,并含鈣1.28%、磷0.71%、賴氨酸1.05%、蛋氨酸加胱氨酸0.73%,每公斤飼料中含復合維生素0.2克,并需補充適量的錳和鋅。控制溫度濕度,降低飼養密度:鴨舍內溫度保持在25℃左右,濕度保持在65%~70%,每平方米養雛鴨7~10只。隔離治療飼養,補充飼料營養:一旦雛鴨發病,應立即分群治療,同時以小圈分散飼養,讓每只病鴨都能飲水、吃食。同時,應針對病鴨所缺營養成分,補充礦物質、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等。在雛鴨患病時,在每公斤飼料中增加錳50毫克,并按每只鴨飼喂維生素D、維生素B1、維生素B2各5毫克,連喂7天后減量。此外,應在其飼料中適當補充青飼料和魚產品飼料。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畜牧家禽網”(Agroxq.com)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畜牧家禽網”(Agroxq.com)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