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來源:農村網 閱讀數:
按照農業部對全國玉米生產提出的 一增四改 總體要求,結合我市實際情況,集成現代生態農業技術,提出十項主推技術。
1、選對優良品種。品種在農業生產要素中始終處于最為先決、最為關鍵、最為重要的生產要素。目前我市種植玉米品種多達上百個,雜亂無章,嚴重影響玉米總產,應當適當集中統一品種。為了充分發揮品種的*潛能把最好的品種種植到最適宜的地方,幾年來,市種子管理站和市農業中心每年都進行玉米品種對比試驗,根據試驗結果和生產實際應用調查特別推薦以下品種為我市今后玉米生產的主栽品種。①主食玉米主推:墾粘1、墾粘2、慶海黃粘、北糯1號、遼原1號、鄭單958、先玉335、北育288、博玉1、中質六號、丹玉5102、丹玉5097、丹科2151、新丹玉13等;②飼料玉米主推:嘉吉647、丹玉402、鐵單19、屯玉99、丹玉27、丹玉39等;③深加工型玉米主推:華單208、華單21、東單90、東單70、東單60、博玉1、屯玉99、北育09、北育298、盛單218、丹玉88等品種。④水澆地玉米盡快實現稀改密種植,推廣高產專用耐密品種,品種有:先玉335、鄭單958、津北288、北育09-5C、北育298等。⑤坡臺地玉米主推品種有:新鐵單十、新丹玉13、丹玉5102、丹玉5097、中質六號、北育298、鄭單958、丹玉39、東丹335、華單21等。
2、改革種植形式。國際國內高產玉米生產發展趨勢是密植、中完熟、穩產優質的靠群體生產的品種,這些品種的特點:①株形緊湊,葉片上沖,適合高密度栽培,從而提高了葉面積系數,提高了光合效率, 萬物生長靠太陽 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在吃太陽。人類在食物鏈的頂端,利用植物把太陽能轉化為生物能。②產量穩定、穩產。③軸細、出米率高、容重高、品質好。我市玉米生產上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多以稀植大穗品種為主導,行距小,通風透光性差,光合效率低。我們知道 穗三葉 70%的籽粒產量形成是由他來完成的,我們大壟的目的就是改善穗三葉的環境條件,使其發揮*作用,提高了功能葉片的光合生產率,因此,必須改變農民傳統的種植形式。(1)采用2:空種植形式,既(1.5+1.5)尺:(1.5)尺空壟種植,放大行距,縮小株距,解決 玉米海 通透性差問題。(2)或者直接采用2.0+0.7 尺大壟清種,把肥苗集中二分之一的利用面積上,加大密度畝保苗4000-4500株/畝。(3)也可以采取2:4或3:3玉米、大豆交互換帶間作種植形式和玉米小麥套作(1.5+1.5)尺:3尺種植形式,無論哪種形式但行距不能少于1.5尺。我市玉米生產普遍存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追肥偏早,我們要求氮肥后移在大喇叭口后期追肥,由于壟小怕傷根,農戶往往很難做到,而壟小改大后就可以實現氮肥后移目標。
3、旋耕深松整地和秸桿還田旋耕深松整地和秸桿還田,是耕作制度的一項改革,也是現代生態農業發展的必然要求,農業部11月30日下發了,《關于在全國實施土壤有機質提升和農機深松作業補貼工作的緊急通知》,把旋耕深松秸桿還田納入新增農資綜合補貼資金重點支持范圍。旋耕深松整地秸桿還田的好處是可以打破犁底層(深40CM)增強土壤蓄水保墑能力,建立土壤水庫,提高耕地質量和綜合生產能力,是國家出臺的對土地保育政策,具有顯著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旋耕的目的是把粉碎的秸桿埋入地下,增加土壤有機質,旋耕深松工作要一次性完成。在入秋后到立冬前完成。秸桿還田既增加了土壤有機質又還予農田急需的鉀肥。
4、適時播種, 一早趕三前 抗旱精播抗旱精播保全苗是實現高產的前提。一早趕三前技術就是通過適時搶墑早播種,趕在春旱之前(充分利用反漿水);追肥早在伏旱之前(使玉米需肥需水臨界期與七、八月雨熱期同期高峰相吻合);玉米成熟在霜凍之前(充分利用有效積溫,促進玉米早熟增產)。①我市玉米*播種期是4月20~5月1日,早播時間為4月15~25日之間,*時間為20日。地溫指標,10厘米土壤地溫穩定在7-8℃之間即可播種。②種子抗旱處理技術。使用玉米生物浸種劑和抗旱保水劑處理。③播種質量。播種前要進行曬種,種子下地前要進行種子包衣處理。購買種子要選擇三證齊全大公司生產的合格種子,播量為2-2.5公斤/畝。保證播種深度適宜,蓋土一致,提高出苗整齊度,達到苗全、苗齊、苗壯。
5、合理密植水澆地玉米:我市玉米生產普遍問題是密度不夠,多數都種植稀植大穗品種,密度2900-3000株,這顯然不符合發達地區玉米生產標準,我們講在目前科技水平條件下,玉米生產還有較大增產空間,美國加洲高產田玉米畝產可達3000斤,增產原因,就是依靠群體增產,這就需要我們今后要堅定不移地改種專用耐密高產品種,如鄭單958、先玉335、津北288等。無論是間作、套作還是2:空,或者是2尺大行距均壟種植,密度必須達到4000-4500株左右規模為宜。清種(2*0.7尺)玉米大豆間作(1.5*0.45尺)米麥套作1.5*0.5)尺。目前,我市水澆地玉米單產水平在800公斤左右,通過稀改密措施,單產水平提高到1000公斤水平是可行的。總之,玉米合理密植的原則是肥地宜密,薄地宜稀,坡臺地玉米密度維持在3500株左右,(1.5*1.15尺)。
6、測土配方平衡施肥技術總的原則是多施農肥、限量化肥,穩氮、增磷、補鉀、調微。并且做到以磷調氮和以水調肥。目前農村積攢農家肥的熱情不夠,農肥對土壤的保育和糧食的增產是化肥不可替代作用,特別是驢、馬廄肥多數農戶現在已不當肥了,河套里到處丟,它是很好的生理熱性肥料,對壯苗早發起到關鍵作用,可以有效減少苗期病害。從生態農業而言,施用農肥,通過過腹還田,建立農業生態內部物質流和能量流的良性循環,符合現代循環農業經濟要求,也更符合現代生態農業要求。在多施農肥的基礎上, 定量施用化肥,農業中心從2005年對全市耕地都進行了土壤養分含量化驗分析,將測土知識體系定量分析和數字表達系統,應用到田間水肥管理,建立作物目標產量與地塊實際供肥能力動態管理模型,用來指導農民科學施肥是這次全國性測土配肥的最終目的。他可以有效解決傳統作物栽培模式經驗性強、適應性窄、定量化弱的難題。引導農民定時、定量科學種田。就目前我市平肥地玉米種植產量指標1000公斤投肥指標是:優質農肥4000公斤,配方施肥:底肥復合肥45公斤,追肥畝施尿素25公斤,鋅肥0.75公斤,畝產700公斤投肥指標是:優質農肥3000公斤,配方施肥:底肥復合肥30公斤,追肥畝施尿素20公斤,鋅肥0.75公斤。要求底肥深施,種肥隔離。
7、節水灌溉技術在全面完成土地整理的基礎上,打井配套水利設施采取地下管灌,節約用水,因需供水,以水調肥。北部無霜期較短的地區,還可以推廣玉米地膜覆蓋栽培,即起到節水的作用,又能有效延長生長期。
8、生態技術提倡玉米大豆交互換帶種植立體間作技術或玉米小麥套作技術,它的好處:一是改善了田間通風透光條件,提高功能葉片光合生產率,也降低了玉米病害發生的風險,生育期田間不感病,二是提高光能利用率和生物能轉化率。5-6月份朝陽地區光熱資源在全省居首位,由于提高了復種指數,從而也提高了太陽能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轉化率。三是在提高選種指數的同時,減少地面幅射,降低 三伏 干旱天氣田間溫度。近幾年,我市在巴圖營鄉、泉巨永鄉兩鄉集中連片種植千畝以上,取得了成功經驗。2008年在巴圖營鄉大夫營村落實推廣糧食高效生態生產模式面積600畝,糧豆平均混合單產實現950公斤,(其中玉米單產900公斤,大豆50公斤)比常規均勻壟清種玉米增產25%。2009年,在泉巨永鄉十二吐莫、雙山子兩村落實推廣面積1100畝,在大災之年平均單產實現612.8公斤(其中:玉米平均單產547.8公斤,大豆平均單產65公斤)比相鄰常規栽培地塊單產400公斤,畝增產糧豆212.8公斤,畝增收535.5元,項目區農民純增收58.9萬元。增產幅度達53.2%推廣的玉米品種是丹科2151、丹玉39等品種,密度4000-4500株/畝;大豆品種有東豆50、東豆1號,密度1萬株/畝左右。
9、病蟲害生物防治技術(1)玉米螟我市玉米生產田主要蟲害為玉米螟,可采用人工飼養赤眼蜂防治技術,杜絕農藥污染。(2)玉米粘蟲:1、用0.04%除蟲精粉2公斤/畝,噴粉防治。2、20%馬氰乳油1500-2000倍液噴霧,3、20%速滅殺丁乳油1000倍液噴霧。(3)玉米根腐病:最好的辦法是采取輪作。我市多數地塊都是由于缺鉀引起的根腐病,首先要補充鉀肥,畝用氯化鉀8-10公斤,或草木灰80-100公斤,施用時氯化鉀最好用溶水灌埯,草木灰宜單獨施用。切忌與化肥和水糞一塊施用,可選用多元復合肥加磷酸二氫鉀葉面噴霧。也可采用化學防治:用50%多菌靈+40%乙磷鋁1000倍液灌根,每株用藥100克藥液。在7-11片葉時,采用噴施生物調節劑金福樂,一袋兌水15公斤,均勻噴施,不可重噴。
10、推進玉米生產的全程機械化種植首先要解決好 小農戶 與機械化大生產的矛盾,通過新農村建設加快二、三產業發展,使大多數農民從土地中分離出來,重新分工分業,使土地向種田能手中轉移,以實現規模經營。在規模經營的基礎上才能有效實現翻、耙、壓、起、播、管、收等農田作業的全程機械化。農業機械化、農業產業化、城鄉經濟一體化三軸聯動方能奏效。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沈陽市新城子區道義鄉大辛二村,由于二、三產業的迅猛發展,土地實現了規模經營,采取玉米全程機械化種植后僅有10人就能經營4000畝耕地。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畜牧家禽網”(Agroxq.com)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畜牧家禽網”(Agroxq.com)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