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來源:互聯網 閱讀數:
為了將蔬菜運出大棚,以前,菜農們都是肩扛手提,采摘一次下來,累得腰酸背疼不說,而且還磕碰到蔬菜。而現在,圣城街道曹家村的鄭先生再也不用費力搬運,一個懸在半空的“滑車”將他的雙手“解放”出來。而鄭先生的這個“寶貝”也不是他的“專利”,幾年前,他還不知道有滑車這個東西。
“滑車”使運菜、澆地不用全家上陣
“滑車”有多好?鄭先生打開了話匣子:“100米的大棚裝一個滑車才200多元錢,卻省了大力氣,以前摘完菜外運是個煩心事,現在一個人都能輕松應付了。”回想起以前運菜時全家上陣,鄭先生說,滑車的好處不僅如此,“澆地施化肥也幫了不少忙,以前澆地必須兩個人,一個澆水一個施肥,現在‘滑車’幫著‘搬’化肥,一個人就能包圓了。”
而這么好用的“寶貝”卻是個“外來戶”,它的發明者是李二村的菜農白學亮,發明滑車已經有七年了。
發明人放棄專利技術迅速傳播
在白學亮的大棚里,記者看到了他制作的滑車,“其實這項技術在2003年就申請了國家專利,而且還有個挺文的名字:‘移動支撐鉤’。”后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白學亮最后放棄了該項專利,“除了家庭方面的原因,更大的原因是,手里抓著這個專利,技術就拓展不開,很多農民也得不到實惠。”
在白學亮放棄專利后的幾年時間里,“滑車”這項技術迅速就在周圍村莊傳播開來,白學亮說:“在化龍、文家一帶,光我推銷的就能覆蓋60%到70%的大棚,再加上其他人銷售的,當地90%以上的大棚都在使用這種設備。”據其介紹,其他地方的菜農,雖然都了解了滑車的好處,但是由于種種原因,未能安裝。
小小滑車成了點金石
“其實這門技術一點都不難,只要掌握基本的電焊技術,都能做得出來。”白學亮介紹道,“在很多村里都有人制作‘滑車’,只要能給菜農們帶來實惠,我就很高興。”
據白學亮介紹,從發明該項技術起,僅2007年一年就銷售出設備300多套。這使得很多掌握一定焊接技術的農民在家做起了“滑車”生意。在圣城街道曹家村就有兩名村民專門制作“滑車”,“他們原來都干過電焊工,對這套東西摸得很透,附近很多村的大棚種植戶都來訂購。”該村的鄭先生向記者說道,“我兩個棚里有‘滑車’,其中一個是本村的師傅安的,另一個是白學亮制作的。”
菜農照著葫蘆畫瓢
“自從我取消專利后,不光很多人做了這門生意,還有很大一部分菜農自己買材料,自己安裝,因為原理簡單,很容易就能被一般菜農學會。”發明人白學亮介紹道,“再找幾個幫手,一天就能裝上。”
孫家集街道北馬疃村的付先生就自己制作了一個“滑車”,“以前我們村沒有這種設備,有一次在鄰村發現有人使用,非常方便,就打聽到了李二村的白學亮,從他那買了材料,找了四個人幫忙,一天就裝好了。”據其介紹,附近很多村民都是自己制作的,“買來滑動車,鋼絲,滑輪等,除了往大棚墻體上打個眼之外,其它工作對我們這些經常在大棚上爬上爬下的菜農來講,非常容易完成。”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畜牧家禽網”(Agroxq.com)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畜牧家禽網”(Agroxq.com)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