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來源:互聯網 閱讀數:
玉米黑粉病,俗稱黑瘤子。玉米絲黑穗病,俗稱烏米、灰包、黑疸。這兩種病是玉米上發生很普遍而又非常嚴重的病害,一般發病率在50%左右,發病嚴重的地塊可高達60%以上。1998年,吉林省長嶺縣長嶺鎮南門外村種的玉米普遍發生了這兩種病害,發病率在20‐40%,其中二社農民陳國發家的0.4公頃玉米,這兩種病的發病率達47.2%,造成了嚴重減產。
1.發病癥狀:主要在玉米莖稈、果穗、雄花序、葉片及籽粒上產生大小不等的腫瘤。腫瘤初期外圍包有一層帶有光澤的灰膜,不久便破裂,散出大量的黑褐色粉未(病菌的厚垣孢子)。果穗被侵染后,造成籽粒不飽滿,甚至整個果穗變成黑瘤子,不結穗。葉片和莖稈受害時,形成米粒或豆粒大小的瘤狀物,造成病株生長矮小。
2.發病原因:這種病菌以厚垣孢子在土中、土壤表面和病秸稈上越冬,成為翌年玉米發病的初次感染源,病菌孢子靠風力傳播,落在玉米植株各部位上均可發病。一般在高溫。濕度大、重茬、玉米螟危害嚴重和玉米植株機構損傷較多的地塊發病率較高。
3.防治方法:①選用抗病性能強的品種;②在玉米植株病瘤尚未成熟前及早把病株割除,清除田間處理掉;③實行三年以上的輪作制,以減少病菌侵染機會;④施用發酵腐熟的有機肥料;⑤在玉米抽雄前10天左右,用50%的福美雙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進行噴霧,可減輕黑粉病的再侵染。也可用1%的波爾多液進行噴霧,能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畜牧家禽網”(Agroxq.com)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畜牧家禽網”(Agroxq.com)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