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來源:互聯網 閱讀數:
玉米持續增產的技術路線是,現代科學技術與傳統精細農藝結合,穩定面積,提高單產;以推廣高產、抗病、耐密雜交種為突破口,增加物質投入特別是化肥的投入,改進施肥和灌溉技術,擴大覆膜栽培面積。
1.選用高產、抗病、耐密的優良雜交種 據研究,我國玉米雜種優勢在遺傳增益中起20%~24%的作用。90年代玉米品種更換的特點是:葉片上沖、耐密高產的緊湊葉型玉米替代了部分平展葉型玉米,它有3個明顯特點,一是透光性好,二是葉面積指數高,三是生物學產量和經濟系數高。現今全國推廣緊湊型玉米已達1億畝,對玉米增產起著重要作用。
2.增加種植密度,提高光能利用率 緊湊葉型玉米的推廣,使每畝種植密度增加1000株以上。綜合各地經驗,當前生產上采用的緊湊型玉米每畝密度在4000~5000株,*葉面積指數4~5,提高光能利用率,每畝平均產量500~600公斤。增加種植密度根據土壤肥力因地制宜。中肥地可取下限,高肥地可取上限。粗略估計,現在全國玉米種植密度仍然偏稀,大部分地區每畝還可以增加1000株左右。
3.改進施肥技術,加強施肥管理 據研究,玉米施肥在增產諸因素中起28%一30%的作用。一是根據玉米需肥規律,即每生產100公斤玉米需要吸收氮、磷、鉀2.84、1.22和2.49公斤。產量愈高,單位面積產量相對需肥量減低;二是采用“三攻”追肥技術。即在施足底肥的基礎上,拔節期攻稈,孕穗期攻穗,灌漿期攻粒;三是合理分配追肥數量。高肥地宜采用“前輕后重”施肥技術。玉米施肥的發展趨勢是:采用新型復合高效肥料,開展營養診斷,全量平衡施肥,建立優化施肥模型和咨詢服務系統,爭取肥料利用率再提高10%~15%。
4.科學灌溉,節約用水 玉米畝產500~600公斤,需耗水300~320方,我國灌溉玉米約占1/3。發展節水灌溉、提高水分利用率是實施的重點,爭取每方水增產玉米1.5~2.0公斤。發展趨勢:一是從豐產型灌溉向節水型灌溉發展;二是大力推廣塑料軟管輸水灌溉和渠道防滲技術;三是加強早作玉米研究和推廣蓄水保墑綜合栽培技術,提高降水利用率。
5.擴大覆膜栽培面積,巧用季節和積溫 玉米覆膜栽培有良好的熱量、水分、養分以及綜合效應,有保墑增溫、增產增收的效果,一般增產30%~60%,高的在1倍以上。發展趨勢:從高原山地向平原發展,從北方向南方推進,從一作覆膜到一膜多用,特別是先進的鋪膜機械的推廣和各類降解薄膜的應用,玉米覆膜栽培前景廣闊。
6.立足于抗災奪豐收 我國地域遼闊,自然條件差別很大,玉米種植方式多樣,每年都不同程度地發生旱、澇、蟲災害。如1994年秋季發生的歷史上罕見的持續高溫,部分地區玉米嚴重受害,禿尖秕粒,減產甚重。因此,要加強對農業自然災害的研究和預防,立足于抗災奪豐收。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畜牧家禽網”(Agroxq.com)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畜牧家禽網”(Agroxq.com)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