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來源:中國植保植檢網 閱讀數:
學名 Artaxa flava (Bremer) 鱗翅目,毒蛾科。異名Euproctis flava (Bremer)。別名黃毒蛾、柿黃毒蛾、杉皮毒蛾。分布華北、東北、山東、河南、陜西、四川、江蘇、浙江、福建、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廣東、廣西、貴州。
寄主 茶、蘋果、檳沙果、海棠、梨、山楂、櫻桃、桃、李、梅、柿、枇杷、石榴、栗、榛、薔薇等林果及藥用植物。
為害特點 幼蟲食芽、葉,將葉吃成缺刻或孔洞,嚴重的把葉片吃光,并啃食枝條的皮。
形態特征 成蟲雌體長15—18mm,翅展35—42mm,雄略小,體黃色或淺橙黃色。觸角櫛齒狀,雄較雌發達;復眼黑色;下唇須橙黃色。前翅黃色,中部具棕褐色寬橫帶l條,從前緣外斜至中室后緣折角內斜止于后緣,形成折帶,故稱折帶黃毒蛾。帶兩側為淺黃色線鑲邊,翅頂區具棕褐色圓點2個,位于近外緣頂角處及中部偏前。后翅無斑紋,基部色淺,外緣淡色深。緣毛淺黃色。卵半圓形或扁圓形,直徑0.5一0.6mm,黃色,數十粒至數百粒成塊,排列為2—4層,卵塊長橢圓形,并覆有黃色茸毛。幼蟲體長30一40mm,頭黑褐色,上具細毛。體黃色或橙黃色,胸部和第5一10腹節背面兩側各具黑色縱帶1條,其胸部前寬后窄,前胸下側與腹線相接,5一10腹節則前窄后寬,至第8腹節兩線相接合于背面。臀板黑色,第8節至腹末背面為黑色。第l、2腹節背面具長橢圓形黑斑,毛瘤長在黑斑上。各體節上毛瘤暗黃色或暗黃褐色,其中l、2、8腹節背面毛瘤大而黑色,毛瘤上有黃褐色或淺黑褐色長毛。腹線為l條黑色縱帶。胸足褐色,具光澤。腹足發達,淡黑色,疏生淡褐色毛。背線橙黃色,較細,但在中、后胸節處較寬,中斷于體背黑斑上。氣門下線淡橙黃色,氣門黑褐色近圓形。腹足、臀足趾鉤單序縱行,趾鉤39—40個。蛹長12一18mm,黃褐色,臀棘長,末端有鉤。繭長25—30mm,橢圓形,灰褐色。 生活習性 年生2代,以3—4齡幼蟲在樹洞或樹干基部縫隙、雜草、落葉等雜物下結網群集越冬,翌春上樹為害芽葉。老熟幼蟲5月底結繭化蛹,蛹期約15天。6月中下旬越冬代成蟲出現,并交尾產卵,卵期14天左右。第l代幼蟲7月初孵化,為害到8月底老熟化蛹,蛹期約10天。第l代成蟲9月發生后交配產卵,9月下旬出現第2代幼蟲,為害到秋末,以3—4齡幼蟲越冬。幼蟲孵化后多群集葉背為害,并吐絲網群居枝上,老齡時多至樹干基部、各種縫隙吐絲群集,多于早晨及黃昏取食。成蟲晝伏夜出,卵多產在葉背,每雌產卵600一700粒。該蟲寄生性天敵有寄生蠅等20多種。
防治方法 (1)冬季清除落葉、雜草,刮除粗樹皮,殺滅越冬幼蟲。(2)及時摘除卵塊,捕殺群集幼蟲。(3)低齡幼蟲為害期藥劑防治參考茶毒蛾。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畜牧家禽網”(Agroxq.com)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畜牧家禽網”(Agroxq.com)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