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來源:山西新聞網-山西農民報 閱讀數:
今年我省棉區個別棉田發生公棉花現象,有不少棉農打來電話詢問公棉花發生原因,現綜合答復如下:
公棉花是指棉花進入現蕾、開花期后,不能正常現蕾、開花、結鈴的棉花。公棉花現象有以下幾種表現:
第一種表現是狂長(瘋長)。這種棉花營養生長旺盛,莖稈上下粗壯、葉片肥大,并高于頂尖、果枝上沖,幼蕾極易脫落,不能正常開花、結鈴,有的只長公枝(葉枝),不長果枝;第二種表現是沒有正常的主莖,公枝一窩蜂,成掃帚苗狀,不能現蕾或蕾而不花、花兒不實;第三種表現是棉花現蕾長出果枝后,果枝以上又長出公枝;第四種表現是,本來是個果枝,但現蕾開花后,上部又長成公枝,即前半截是果枝,后半截成公枝。
想了解公棉花發生的原因,首先要知道棉花葉枝(公枝)與果枝的分化過程。棉花剛出苗后有兩片子葉,逐漸長出真葉,每長出一片真葉,就形成一個節,棉花的葉枝和果枝從這個節上分化出來。現代科學發展認為,每個葉腋內只有一個腋芽,其他的芽均由這個芽分化而成,正芽即為最初的這個芽,稱為一級腋芽,二級腋芽由一級腋芽分化而來。無論一級腋芽或二級腋芽,在分化過程中,受內、外條件的影響均有可能發育成果枝,也有可能發育成公枝。如果腋芽原基分化形成一片先出葉(葉耳)和一片真葉后,仍繼續分化形成第二片真葉,則發育成公枝。若腋芽原基分化形成一片先出葉和一片真葉后,其頂端生長點分化成花芽,這個花芽與真葉對生,形成第一個果節;然后由第一片真葉的葉腋內的腋芽原基又分化形成一片先出葉一片真葉及一個花芽,形成第二個果節,如此向前分化形成若干果節,則發育成果枝。
肥、水、溫度、病蟲危害等,是決定腋芽發育成公枝還是果枝的決定條件:
一是氮肥過量、磷鉀肥不足。營養失調的棉花形成狂長,多出在肥力較高的棉田,施用氮肥過量,而磷鉀肥不足,是形成狂長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施肥總量雖平衡,但使用時期上不平衡,也會造成公棉花現象,比如,前期使用氮肥過多,加之水、肥、高溫碰頭,也能引起公棉花現象發生。
二是溫度的影響。棉花蕾期最適溫度是25℃~30℃,臨界溫度是19℃,如果低于19℃,棉花果枝不能分化,只長公枝,不長果枝;但如果超過35℃,棉花同樣頂尖生長旺盛,果枝分化受阻,也容易形成公棉花。另外棉花在現蕾結鈴期間,晝夜溫差越大,越有利養分積累,有利多現蕾、多結鈴,如果晝夜溫差小于5℃,則影響花芽的形成,本來應該分化成果枝的腋芽,卻又分化成葉枝。
三是病蟲危害造成,如棉盲蝽危害后,形成破頭瘋,只長公枝,不長果枝,或雖能長果枝,但蕾坐不住,極易脫落。這是由于棉盲蝽的口器上有一種毒素,棉花被害后受病毒侵染形成病毒病所致。另外,棉鈴蟲危害后,幼蕾脫落,誘發瘋長,如抗蟲棉里有不抗蟲株,容易形成公棉花;枯萎病危害后,蕾花脫落,高溫后雖能恢復生長但結鈴很少,也是形成公棉花現象的另一個原因。
四是與品種的關系。品種不是決定因素,但生育期較長的品種、增產潛力大的品種、生長勢較壯的品種則相對容易發生或發生公棉花現象較嚴重。
另外公棉花現象與栽培管理有直接關系,如播種、移栽過晚、密度過大等。
要預防公棉花現象的發生,就要根據發生的原因,從以上幾個方面采取措施進行預防。已發生公棉花現象的棉田,要及時采取化學調控,補施(噴)磷鉀肥、徹底防治蟲害、及時整枝等補救措施,以減少損失。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畜牧家禽網”(Agroxq.com)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畜牧家禽網”(Agroxq.com)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