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來源:中國植保資訊網 閱讀數:
一、為害癥狀:褐斑病又稱葉斑病,全國各地均有發生。菊灰星尾孢引起的褐斑病,主要為害葉片,初在葉片上生幾個乃至幾十個圓形或近圓形至不規則形紫褐色小點,逐漸擴展成直徑1-8mm病斑。病斑中央暗灰色,邊緣具隆起的褐色線紋,外圍紫褐色,病斑兩面有時可見暗綠色霉點,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二、病原菌形態特征:褐斑病病原為CercosporachrysanthemiHealdetWolf,C.gerberaeChupp&Viegas菊灰星尾孢子座褐色不發達。分生孢子梗淺欖褐色,密集叢生,直或略彎,有屈曲,偶膨大,頂端平切,孢子痕大。分生孢子五色,基部平切,針形,頂端尖或稍曲,具6-8個隔膜,大小53~90×2.5-4.2(微米)。非洲菊尾孢霉子實體生在葉兩面。分生孢子梗曲膝狀,淺褐色,分隔多,大小70-170×4-5(微米)。分生孢子無色,細棍棒形,直或彎,基部近平截,大小80~380×3-4(微米),具分隔8-30個。
三、發病特點:褐斑病病菌主要以子座或菌絲塊在病葉上越冬,翌年氣溫達到28℃,病菌產生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經幾天潛育開始發病。一般華北于5月下旬開始發病,7-9月發生嚴重,南方發病較早,冬季溫暖,霧大露重常發生。棚室栽培非洲菊常年均可發生,有時延續到11-12月。地塊陰濕偏堿、陽光不足、排水不良或濕氣滯留,氮肥過多易發病,棚室濕度大通風不良發病重。
四、防治方法:
(1)選擇疏松、肥沃的腐葉土或微酸性的沙質壤土栽植非洲菊。
(2)提倡施用酵素菌漚制堆肥或腐熟有機肥。
(3)棚室栽培時注意通風降濕,溫度控制在25℃左右,相對濕度不宜超過76%,防止葉面結露。
(4)褐斑病發病初期開始噴灑40%多·硫懸浮劑500倍液或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65%硫菌霉威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隔7--10天1次,連續防治2-3次。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畜牧家禽網”(Agroxq.com)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畜牧家禽網”(Agroxq.com)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