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來源:中國農業網
閱讀數:
該病可侵害小麥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但以葉片和葉鞘為主,發病重時穎殼和芒也可受害。初發病時,葉面出現1~2mm的白色霉點,后逐漸擴大為近圓形至橢圓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層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動立即飛散。這些粉狀物就是該菌的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后期病部霉層變為灰白色至淺褐色,病斑上散生有針頭大小的小黑粒點,即病原菌的閉囊殼
形態特征:
菌絲體表寄生,蔓延于寄主表面在寄主表皮細胞內形成吸器吸收寄主營養。在與菌絲垂直的分生孢子梗端,串生10~20個分生孢子,橢圓形,單胞無色,大小25~30×8~10(um),侵染力持續3~4天。病部產生的小黑點,即病原菌的閉囊殼,黑色球形,大小163~219um,外有發育不全的絲狀附屬絲18~52根,內含子囊9~30個。子囊長圓形或卵形,內含子囊孢子8個,有時4個。子囊孢子圓形至橢圓形,單胞無色,單核,大小18.8~23×11.3~13.8(um)。子囊殼一般在小麥生長后期形成,成熟后在適宜溫濕度條件下開裂,放射出子囊孢子。該菌不能侵染大麥,大麥白粉菌也不侵染小麥。小麥白粉菌在不同地理生態環境中與寄主長期相互作用下,能形成不同的生理小種,毒性變異很快。
發生條件:
小麥白粉病是一種由真菌引起的病害,通常以閉囊殼越大,以菌絲體在冬麥苗上越冬。近年來,由于品種、栽培制度、肥水、氣候條件的影響,白粉病大量發生,導致小麥葉片早枯、成穗率減少、千粒重下降,嚴重影響了小麥的品質與產量。小麥白粉病對溫度、濕度較為敏感。黃淮麥區冬前氣溫偏低,病害不易發生。次年初春,溫度回升至12度時,病苗即發生分生孢子,進行初次侵染。當環境溫度適宜,濕度70%以上時,極易造成病害流行。
危害癥狀:
小麥白粉病主要危害葉片,最初在葉面形成分散的白色絲狀霉斑,逐漸擴大聯合呈橢圓形霉玨,嚴重時可覆蓋葉面大部或全部,霉層厚度1毫米左右,初為白粉狀,后變為灰色,至褐灰色。受害葉面早期變黃、發枯,病株矮小,重者不能成穗。該病可侵害小麥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但以葉片和葉鞘為主,發病重時穎殼和芒也可受害。初發病時,葉面出現1~2mm的白色霉點,后逐漸擴大為近圓形至橢圓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層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動立即飛散。這些粉狀物就是該菌的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后期病部霉層變為灰白色至淺褐色,病斑上散生有針頭大小的小黑粒點,即病原菌的閉囊殼。
防治措施:
選用抗病品種,適期播種,合理密植,配方施肥,防止偏施氮肥造成植株徒長,群體透光通風下良,抗病力下降。
及時排灌,做到不漬不旱,植株生長健壯。用干種子重量0.03%的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拌種。孕穗至抽穗期,畝用70%的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16%粉銹寧可濕性粉劑等農藥噴霧,一般要噴2次間隔10天,防治效果達90%左右。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畜牧家禽網”(Agroxq.com)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畜牧家禽網”(Agroxq.com)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