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來源:農村報 閱讀數:
(1)危害及癥狀大豆灰斑病又稱褐斑病、斑點病或蛙眼病。大豆灰斑病是世界性病害,也是我國大豆主產區的重要病害,尤以東北三省危害嚴重。該病原為黑龍江省東部低洼易澇地區的主要病害,1963年統計,合江地區因灰斑病損失大豆達1000萬千克,80年代以來,逐步向西擴大蔓延,現已成為全省性的大豆病害。近年來由于大豆重迎茬面積增加,使灰斑病愈來愈重。大豆灰斑病是我省大豆生產中常發生的間歇性流行病害。病害流行年份,造成大豆產量、品質嚴重損失,一般可減產5%—10%,嚴重時可減產30%—50%,百粒重下降2—3克,蛋白質和油份含量均不同程度降低。大豆灰斑病對大豆葉、莖、莢、籽實均能造成危害,以葉片和籽實最重。子葉上病斑圓形、半圓形或橢圓形,深褐色,略凹陷。葉片上病斑多為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病斑中央灰白色,周圍紅褐色,與健部分界清晰,這是區分灰斑病與其它葉部病害的主要特征。氣候潮濕時病斑背面有密集的灰色霉層,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嚴重時一葉片上可生幾十個病斑,使葉片提早脫落。莖、枝和葉柄上結莢后產生橢圓形或紡錘形病斑,中央褐色,邊緣紅褐色,后期中央灰色,邊緣黑褐色,其上布滿微小黑點。莢上病斑圓形或橢圓形,形狀顏色同葉上病斑。種粒上病斑圓形至不規則形,中央灰色,邊緣紅褐色,形成蛙眼。
大豆灰斑病菌生理分化現象十分明顯,生理小種類型較多。東北春大豆區目前已報導有14個生理小種。其中以1號小種出現頻率最高為50%,分布也最廣,合江、牡丹江、松花江、嫩江、綏化等地區都以1號小種占優勢,其次是7號小種出現頻率為22%,黑河地區1號和7號小種出現頻率相同。1號和7號兩個小種是黑龍江省大豆產區的優勢小種,10號小種出現頻率為9%,占第三位。
大豆灰斑病與溫濕度關系。灰斑病菌孢子萌發溫度是基礎,濕度是關鍵,孢子萌發最低溫度為12℃,以21—26℃為最適,超過35℃萌發率明顯降低。萌發的最低濕度為65%—75%,濕度越大萌發率越高。黑龍江省大豆灰斑病發病初期是7月初,8月下旬至9月初達到高峰,如果7月上旬到8月中旬雨量大,雨天多,相對濕度大,發病就重。
(2)防治選種抗病品種,近年來黑龍江省審定推廣的大豆品種都是抗或高抗灰斑病優勢小種的新品種,但要注意在一個地區連續種植一個抗病品種之后,由于品種選推壓力作用,會引起生理小種變化,而使抗病品種喪失抗性,因此要幾個品種交替使用,延長品種的使用年限。
藥劑防治:1、40%多菌靈膠懸劑,每畝100克,稀釋成1000倍噴霧。2、50%多菌可濕性粉或70%甲基托布津,每畝100—150克兌水稀釋成1000倍液。3、2.5%溴氰菊酯乳油,每畝40毫升與50%多菌靈可濕粉每畝100克混合,可兼防大豆、食心蟲。藥劑防治要抓住防治時機,田間一次施藥的關鍵時期是始莢期至盛莢期。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畜牧家禽網”(Agroxq.com)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畜牧家禽網”(Agroxq.com)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