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來源:云南日報 閱讀數:
對于擁有11萬農業人口的陸良縣馬街鎮而言,2012年又是一個充滿豐收、喜悅的年景:預計農業總產值15.3億元,比上年增長25.4%;農民人均純收入7637元,比上年增長21%。為何一個人口密集度高達700人/平方公里、人均耕地面積不足1畝的地方,農村經濟發展速度和農民增收步伐如此之快呢?
瞄準10億元目標,做大生豬產業——“豬八戒”成了“大哥大”
遠遠望去,占地10多畝、遠離村莊人群的馬街鎮郭家村農民合作社萬頭生態養豬場煞是壯觀。走近一看,數十名施工人員正在忙碌著建蓋豬廄,有的安裝門窗,有的澆筑地板。負責現場監理工程質量的郭家村農民生豬養殖合作社董事長念喬生滿懷信心地說:“由常家村農民籌資入股300萬元、上級專項扶持150萬元新建的萬頭豬生態養豬場即將竣工。屆時,這個養豬場不僅每年能夠出欄1萬頭肥豬,實現收入2000萬元以上,讓入股農民獲得可觀的經濟效益,而且從根本上解決了目前養殖業面臨的環境污染和疫病防控兩大難題。”
養殖業是馬街鎮的一項傳統基礎產業。早些年,大部分缺乏生財之道的人家只有圍繞有限的土地做文章,外加搞點養殖業,勉強能維持一家人的生計。隨著時間的推移,眼看僅僅局限于傳統的種植業難以發家致富,一些人打起養豬的主意,而且成效明顯,由此帶動當地老百姓改變了“養豬不賺錢,只是肥了田”的傳統觀念,開始把養豬業作為自家的首選致富門路。沒幾年,就相繼冒出了常家村、郭家村等一批養豬“專業村”,年出欄數十頭、上百頭的養豬“重點戶”比比皆是。伴隨當地養豬業的快速發展,一批以生豬收購、運銷為職業的“豬販子”也隨之應運而生,在大大小小“豬販子”的推波助瀾下,馬街鎮的生豬產業也由此步入了快速發展軌道。
近幾年來,隨著國家對生豬產業扶持力度的進一步加大,馬街鎮黨委、政府敏感地意識到:不起眼的養豬業不僅可以發展成為帶動千家萬戶增收致富的大工程,而且對改變傳統的發展方式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為了將生豬產業提升為支柱產業,實現10億元產值目標,馬街鎮重點下活四步棋:一是搞好政策鼓動。鎮里專門出臺《關于扶持生豬產業發展的意見》,除對規模養殖戶和畜牧產業龍頭企業出臺了相應的土地使用優惠配套政策外,還積極爭取中央、省、市、縣的財政支持生豬養殖發展資金、生豬調出大縣獎勵資金、能繁母豬保險直補資金、生豬良種補貼資金、生豬養殖小區建設扶持資金、小額貸款資金等項目補助資金,為9936頭老母豬上保險,并對68戶規模養殖戶、22戶從事市場營銷的運銷大戶進行補助。二是開展科技推動。把科技作為傳統養殖轉變為現代養殖的“敲門磚”,認真組織開展“科技人員進村入戶”活動,有針對性地進行養殖技術和疫病防治培訓,建立起了高效嚴密的動物防疫體系,使家家戶戶有一個科技明白人。與此同時,采取以點帶面辦法,以擴大養豬規模戶為抓手,以新建生態養殖示范區為重點,穩步推進生豬產業向區域化、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方向發展,全鎮目前正在新建高標準、高規格的2個萬頭生態豬養殖場,建成高標準、高規格的規模養豬小區58個,培育規模養殖戶702戶,全鎮存欄母豬20頭以上的養殖大戶92 戶,出欄肥豬1000頭以上的養殖大戶17戶,出欄500頭以上的養殖大戶38戶,出欄300頭以上的養殖大戶169戶,出欄100頭以上的養殖大戶340戶。三是實施龍頭帶動。既充分發揮多個運銷大戶上聯市場、下帶農戶的“滿山跑”功能作用,確保肥豬“不愁賣”,又加大本土農業龍頭企業“食唯鮮”食品有限公司的培植力度,確保該公司年宰殺加工生豬1萬頭,促使“食唯鮮”牌分割肉源源不斷地走向“家樂福”、“沃爾瑪”等大型超市。四是堅持監管促動。定期不定期地深入獸藥、飼料等經營店進行巡查,整頓規范畜牧業生產資料市場,從源頭上消除了潛在的質量安全隱患。
“四步棋”的成功實施,助推了馬街鎮生豬產業的迅猛發展,2011年全鎮出欄肥豬32.1萬頭,實現產值7.7億元。今年預計出欄肥豬34萬頭,比上年增長6%;實現產值8.3億元,比上年增長7.8%。
瞄準3億元目標,做強蠶桑產業——“蠶蟲蟲”成了“蠶寶寶”
收購秋繭的時節,馬街鎮所屬的9個蠶繭收購站人頭攢動,人聲鼎沸,一批又一批蠶農滿面春風地交售著給自家帶來希望和歡樂的“蠶寶寶”。正在交售蠶繭的漾稻村委會農民陳富強高興地說:“今年的秋繭價格達到了每公斤39元,比我們想象中的價格還要好。”站在一旁的鎮蠶桑站站長牛林接過話說:“老陳算得上是我們馬街鎮的養蠶大戶了,他家栽植了14畝桑樹,一年四季能夠飼養59張蠶繭,平均每張蠶繭按37公斤計算,全年產繭量可達2000余公斤,可實現產值8萬多元。加上桑條、蠶沙等附產物收入,全家養蠶收入不低于9萬元。”
馬街鎮位于陸良壩區,具有良好的水源、土地、氣候等栽桑養蠶先決條件。上世紀80年代以后,伴隨著陸良蠶絲綢產業的興起,該鎮蠶桑業進入了重要的歷史發展階段,全鎮21個村民委員會51個自然村都種植蠶桑,面積突破1萬畝,成為當時全縣有名的蠶桑生產大鎮。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該鎮一部分有市場意識、有經濟頭腦的人率先從傳統的農業中分離出來,或從事經商做生意,或從事建筑行業賺錢,或從事傳統手工業致富,或從事交通運輸行當。但絕大多數的農戶依然把栽桑養蠶作為投資少、見效快、風險小,“吹糠見米”的“朝陽產業”。果然,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深化,絲織物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青睞,市場行情一年比一年好,蠶繭價格一年比一年高,不起眼的“蠶蟲蟲”便成了惹人喜愛的“蠶寶寶”。在政府推動、企業帶動、市場拉動的情況下,農民自發聯動起來,馬街鎮的蠶桑業從而迎來了空前的發展,全鎮65%左右的農戶栽桑養蠶,農戶不僅把大片的旱地拿出來栽植蠶桑,而且還將種植水稻的上等田塊栽上了蠶桑。到了2000年,全鎮蠶桑面積突破了2萬畝大關,2005年達到3萬畝,2010年增至3.5萬畝。擁有2381戶人家、8847人的莊上村民委員會,把養蠶業作為全村*的經濟支柱產業加以培育發展,桑園總面積達到8474畝,戶均桑園3.5畝,年產鮮繭1000多噸,實現產值4000余萬元,人均蠶桑收入4500余元,成為陸良縣桑園面積*、產量最多的行政村,被譽為“蠶桑第一村”。湖海村民委員會則緊緊抓住科學養蠶這把“金鑰匙”,普及規范化養蠶技術,重點抓好桑園改造、消毒防病、自動控溫控濕、使用方格簇等關鍵性環節,在提高單產、提升繭質上下功夫,單張繭產量達到38公斤,畝桑綜合經濟效益突破8000元。
為了進一步做強蠶桑產業,馬街鎮黨委、政府抓住開展“四群”教育的契機,問計于民,深刻認識到蠶桑業在馬街鎮雖然談不上歷史悠久,但已被群眾所認識和喜愛,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發展潛力,應該舉全鎮之力推動其科學發展、跨越發展。思路明確后,一方面,將200多名鎮機關干部職工全部分配到基層第一線,直接掛鉤聯系蠶桑主產區的650多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幫助農戶解決在栽桑過程中出現的資金、苗木等問題,確保1萬畝新植桑任務如期完成,使馬街鎮成為擁有桑園面積5萬畝(其中投產桑園達3.2萬畝)的國內*蠶桑生產鎮;另一方面,積極爭取縣蠶桑管理部門的支持,在全鎮范圍內開展大規模的蠶桑生產系列專題培訓班,讓農戶充分掌握從桑園管理到蠶繭飼養的一整套科學技術。
據預測,2012年,馬街鎮蠶桑業將實現綜合產值1.9億元,1.7萬戶近7萬名蠶農將直接受益,戶均收入11100元,人均收入2700元。再過兩年,待5萬畝桑園全部投產時,3億元的蠶桑產業目標就會變為現實。
瞄準2億元目標,做優蘑菇產業——“崴錢貨”成了“賺錢貨”
中午一點多鐘,盡管天空下著毛毛細雨,但位于縣城通往馬街鎮的中馬大道旁的陸良云峰菌業有限公司大院內卻熱鬧異常,剛剛吃過午飯的菌農們又用電動三輪車拉著鮮菌前來交售。望著自家惹人喜愛的菌子,靠種菌發了財的馬街村民楊東紅十拿九穩地對前來驗貨的公司董事長盧吉榮說:“我家這季菌子至少能夠賺得兩萬多元錢,全年賺個四五萬元不成問題。”老盧立馬接過楊東紅的話說:“恭喜、恭喜!有你們這些種菌大戶的支持,我今年收購3萬噸鮮菌不在話下。”
食用菌并非馬街鎮的傳統產業。2000年前后,尹旗村民委員會黨總支在尋求增收致富的探索中,一些黨員、干部從報紙上發現了種植人工菌也能賺錢。于是,初步弄清了食用菌的生產工藝后,也嘗試著種起了菌子。一傳十、十傳百,短短兩三年時間,尹旗村就有一百多戶人家從事種菌行當。在人們眼中,種菌子具有成本低、見效快、勞動強度不太高、占用空間不多等優點,男女老少皆宜。目睹尹旗村許多人家靠種菌賺了錢,附近的大西、海界、湖海、黃官營等村的農戶也行動起來,利用房前屋后種植菌子。漸漸地,海螺、前所、薛官堡、杜旗堡、樣稻、泉豐等村的農戶也加入到種菌行業中來。到了2010年,全鎮21個村民委員會統統種起了菌子,半數村委會有一半人家種菌,最少的村委會也達到一兩百戶。
隨著種菌農戶越來越多,也開始出現令人焦心的問題:夏季時節,雨水較多,農戶辛辛苦苦種出來的菌子出現腐敗、霉變現象;到了秋冬春時節,菌子雖然不會腐敗、霉變,但銷售環節出現了了大量積壓的問題。這時,長期在市場經濟中摸爬滾打且積累了一定經濟實力的大西村委會黨總支書記兼主任盧吉榮,萌生出興辦一個以食用菌收購、加工、銷售為主的農業龍頭企業的想法。在他看來,隨著菌產業的快速發展,如果沒有龍頭企業的支撐,菌產業遲早要步入低谷,甚至垮掉。他的這一想法,立即得到鎮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并以此作為推進高原特色農業的“敲門磚”。目標明確后,鎮黨委、政府著力打好三記組合拳,以確保菌產業健康穩步發展:一是扶龍頭,于2012年初與上級有關部門協調企業用地15畝,由盧吉榮出資近600萬元分別在大西、海界建蓋了16個冷凍庫,一年四季敞開收購菌子,從根本上緩解了淡、旺季節的銷售難題。二是抓基地,由企業投資建立試驗示范場所,全力推廣與市場銜接、急需的新品種、新技術,不斷提高平菇、香菇、雞腿菇、金針菇的產量和質量。三是強服務。鎮黨委、政府專門從農科隊伍中抽調精干技術人員,組成服務小分隊,逐村逐戶登門指導。
三記“組合拳”的成功實施,推動了馬街鎮食用菌產業的快速發展。目前,全鎮從事食用菌種植的農戶達到3100多戶,年種植面積達70萬平方米,實現年產量8.3萬噸,年產值突破1.8億元,昔日的“崴錢貨”成了“賺錢貨”。更為可喜的是,自從食用菌形成規模后,人們賺錢的門路更廣了,有的搞稻草收購,有的加工稻草,有的制作菌種,有的種植菌子,有的收購菌子,有的參與營銷,整個產業鏈條上勞作掙錢的人達到1萬名左右。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畜牧家禽網”(Agroxq.com)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畜牧家禽網”(Agroxq.com)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