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來源:庫爾勒晚報 閱讀數:
吊起來種植的西瓜,人字形布局的黏蟲黃板,掛滿成串辣椒的植株,一排招攬害蟲的甜瓜,還有自治區農業部門試掛的吸蟲瓶等等,這些構建起環保無害,立體種植的菜園。近日,記者走進市英下鄉阿克東村農民袁俊的蔬菜大棚,感受不一樣的田園。
“生物防蟲技術種植的蔬菜環保安全,很受市民青睞。”45歲的袁俊近年來不斷引進新品種,還致力推廣蔬菜大棚無害化生產技術。
自1989年開始,在袁俊的帶領下,阿克東村的農民僅用不到5年的時間,就將一個以種植棉花和小麥為主的村子變成了以發展大棚蔬菜為主的特色村。目前,阿克東村是我市及全州重要的蔬菜生產基地,蔬菜品種達到110多個。如今,該村出產的新鮮蔬菜已銷往烏魯木齊、昌吉、石河子等地。
鹽堿灘上掘出首桶金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年輕的袁俊還是一名庫爾勒到塔什店線路車司機。有一天,一位農民提了一筐葫蘆瓜前往塔什店銷售。“這筐能賣多少錢?”袁俊隨口一問。“200塊。”袁俊聽后驚詫不已,辛苦跑一天車還沒種菜掙錢多。
村里有的是土地,何不試著種菜呢?說干就干,1989年,袁俊試種了一個大棚,當時就取得十分顯著的經濟效益。第二年,他在村里寸草不生的鹽堿灘上開始修建大棚。全家反對,村里人還說袁俊腦子進水了,因為鹽堿灘上連草都不長能種菜嗎?
成功往往青睞執著追求的人。頂著重重阻力,袁俊起早貪黑換土、平整土地,建起了10畝大棚。1996年,他種的大棚黃瓜收入達106000元。“那個年代,一個農民的年收入達到10萬元是非常令人羨慕的。”袁俊說,這也算是自己辛勤耕耘5年的回報。
帶領村民走上致富路
鹽堿灘上的蔬菜大棚越來越多,在袁俊的帶領和影響下,阿克東村用了不到5年時間,就發展成為以種植大棚蔬菜為主的特色村,經濟效益連年攀升,還影響到周邊村組。
英下鄉黨委、政府抓住有利時機,積極引導農民承建規模化的溫室大棚。從1995年開始,鄉黨委、政府確立了建設庫爾勒市乃至巴州*的蔬菜生產基地的構想,每年以新增500畝以上的速度發展。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如今大棚蔬菜種植規模達到了8500畝,吸引了一大批四川、河南等地的菜農前來承包土地從事大棚蔬菜生產。
“大棚蔬菜必須提高科技含量,實施“無公害”,走綠色有機之路,才能迎合人們的消費理念,實現溫室大棚效益*化。”袁俊先后兩次赴山東壽光“取經”,并率先引進洋香瓜、佛手瓜、櫻桃西紅柿、無籽西瓜等20多個新品種搶占市場,并積極組織蔬菜經紀人到烏魯木齊、昌吉、石河子、伊犁等地開拓市場。并且,他還把自產蔬菜送往自治區蔬菜研究所進行無公害檢測。目前,已有6個品種得到認證。
在他的努力下,阿克東村現已成立了配菜中心,蔬菜銷往庫爾勒轄區的各大市場,英下鄉也成為全疆*的蔬菜生產基地,年產蔬菜12.5萬噸以上,農民收入一半以上都來自大棚蔬菜。
毫無保留教村民種菜
“希望越來越多的農民兄弟依靠科技、特色產業走上致富道路。”作為一名共產黨員,這是袁俊*的愿望。2008年,村民王生清辭去工廠的工作回村種菜,因缺乏種植經驗,蔬菜接二連三“生病”。在袁俊的幫助下,如今的王生清是村里數得著的致富能手。
2013年,尉犁縣興平鄉種了11個大棚的西紅柿,但都沒有成功。袁俊受邀前來,在看了大棚的土質和所施肥料后,發現肥料與土質不符。袁俊手把手傳授經驗,今年,該鄉的大棚西紅柿取得了可觀效益。
記者了解到,袁俊先后榮獲自治區科技興新貢獻獎、州級勞動模范、市級民族團結先進個人、市級科技興市先進個人、市級優秀共產黨員、市級優秀科普示范戶等殊榮。
袁俊告訴記者,市民如果愿意“認養”大棚,可以來英下鄉阿克東村親自種植、采摘,他還可以做技術指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畜牧家禽網”(Agroxq.com)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畜牧家禽網”(Agroxq.com)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