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8/9/28 10:43: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閱讀數:
“老家啥都有,我為啥不能也成立合作社致富?”32歲的唐艷平出生于甘肅隴南市武都區的大山里,由于家庭貧困,正讀初中的唐艷平輟學外出打工。在山東養雞場打工時,他掌握了合作社的運營,他果斷返回家鄉建合作社創業。
蒲池鄉張莊村村民胡平福說,唐艷平為人不錯,平時經常幫助左鄰右舍,鄉親們有目共睹。聽聞唐艷平能帶領大家脫貧,村民們都樂意跟他“大干一場”。
9月中旬,甘肅隴南市武都區蒲池鄉張莊村黨支部書記唐艷平正在從養雞合作社的雞舍種拿取雞蛋。
2013年,唐艷平被推選為該村黨支部書記。自此,他發動全村青年,先后注冊十幾家合作社,帶領住在“深山”的村民在原有單一經濟作物的基礎上,參與特色種養殖,使村民們年經濟收入80余萬元。
近兩年來,唐艷平發現張莊村環境優美,氣候適宜,適合發展土雞養殖。經過長達一年多的學習和研究,唐艷平成立了“隴南市武都區綠鳳凰養殖專業合作社”。唐艷平說,用“綠鳳凰”寓意家鄉的青山綠水和土雞。
“之前在養雞場干過,有經驗、有信心。”一開始,唐艷平只購買了1000只雞苗進行散養試養。通過唐艷平及村民們精心挑選、搭配、投放飼料,悉心照看雞苗,雞場共出欄7000只雞,盈利6萬余元。包括胡平福在內的20戶貧困戶每人直接經濟增收1000元,這讓胡平福等人喜上眉梢,愈加堅定了“投身”合作社勤勞致富的想法。
至2017年底,養雞場凈收入達12萬余元,帶動當地45戶貧困戶每人增收1300元。“致富路”初探成功,唐艷平絲毫也不敢松懈,不斷向外推介“山貨”,與一些農家樂、酒店、學校和超市建立了長期的聯系。
胡平福家之前一直以種植玉米、土豆等農作物為生。“種莊稼靠天吃飯,一年到頭,收成也不好。”自養雞合作社成立以來,年過半百的胡平福和妻子兩人每年能拿到5萬元的工資。
“一把年紀了,本想種莊稼減輕兒女負擔,從沒想過我們老兩口還能往銀行里存錢。”胡平福說,現在兒女外出打工,兒媳在家帶孩子之余,也能在花椒合作社“上班”。“家里除了上學的孩子,其他人都在掙錢。”胡平福掰著手指,細數家里的經濟來源,臉上笑出了褶。
唐艷平的養雞場建在半山腰,四周綠樹環繞,土雞在平地上時而來回走動,時而低頭啄食糧食。他說,采用“林下散養”模式,土雞活動空間大,運動量大,肉質鮮美。
“糧食都是從村民手中以高于市場的價格收購的。”唐艷平稱,村里種植花椒之余的地,都用來種玉米、小麥,之后連同玉米秸稈統一賣給養雞場,以此增加農戶收入。
唐艷平說,在建的蔬菜合作社已試點成功,將來養雞場擴建后,可收購蔬菜,雞的糞便還可用作肥料,形成合作社“自給自足”的鏈條,帶動更多人在“家門口”掙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