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1/6/10 10:00:00 來源:互聯網 閱讀數:
劍閣縣翠云生豬專業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10月。近三年來,該社在理事會一班人的帶領下,不斷加強自身建設,狠抓內部管理,強化市場開拓,實現了社員由少到多、合作社由弱到強的嬗變。如今的翠云生豬專業合作社,擁有社員62名,受控適度規模標準化養豬場達48個,年可生產、銷售優質商品豬4000余頭,年產值達600余萬元,連續三年被縣畜牧食品局評為“先進合作經濟組織”,2009年榮獲縣農業銀行“信用合作先進單位”,成為全縣名符其實的畜禽專合組織的“排頭兵”。
翠云生豬專業合作社的快速發展帶給我們如下啟示:
強化領導是根本。擁有一班善經營、會管理、能力強、有威信而又大公無私、不計得失的領頭人是合作社逐漸發展壯大的根本。合作社成立近三年來,理事會、監事會一班人以服務社員、推進合作社發展壯大為己任。從發展規劃編制、內控管理制度制訂、社員素質培訓提升、生產發展指導、各方關系協調、信息捕捉及產品營銷、融資平臺搭建等,切實做到以社為家,為合作社的規范建設、高效運轉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公開透明是保障。推行陽光運作、民主管理,實現民主監督,增強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合作社持續、健康發展的保障。該社根據《章程》,從建立健全制度著手,狠抓內部規范管理,制定了理事會、監事會成員崗位責任制、工作人員崗位責任制、財務管理制度、盈余分配制度等6項制度并嚴格逗硬執行。同時,堅持社務、財務公開,定期召開理事會或社員(社員代表)大會,實行重大事項民主決策制度,定期公布、公開財務收支和盈余分配狀況等,自覺接受社員監督和質詢。
素質提升是基礎。該社始終把社員綜合素質的提升作為增加養殖經濟效益、提高產品競爭力的重點舉措。依托新型農民科技培訓、災后重建等項目實施,或借力畜牧部門送科技下鄉、飼料專供商專題培訓等,狠抓新技術、新成果的推廣、普及和運用,使社員發展意識、養殖水平、經濟效益得到不斷提高,主人翁意識明顯增強。自成立以來,累計組織、開展各類培訓活動56次,其中,僅2011年1——4月就達到14次。
優化服務是源泉。社員是合作社存在的基礎,服務是促進合作社不斷發展壯大的源泉。自成立以來,合作社始終堅持以為社員服務為宗旨,以利益聯結為紐帶,以統一服務為手段,大力推行“七統一”運作模式,圍繞產前、產中、產后搞好技術、信息、投入品購銷、產品營銷等服務工作、提高組織化程度、使社員獲得了更多的后續效益,同時也加快了合作社向實體性生產經營服務組織的發展,促進了合作社自身實力的不斷增強:統一融資平臺,開展聯戶擔保、爭取小額農貸資金,向上爭取項目;統一飼料供應,引入競爭機制,比選確定飼料專供商,實行廠價直供、利潤返還、定期核查淘汰,年可為社員節支16萬多元,為合作社增收5萬多元;統一商品豬銷售,實行“訂單”生產、保護價回收,減少中間環節,實現產銷對接,按現行價格結算,頭平可增收150元左右;統一飼養品種,注重品種改良,改養增養外二雜母豬,提高外三元雜交豬比例,改善生豬品質,增強產品競爭力。截至目前,受控豬場存欄能繁母豬360余頭,外二雜母豬存欄比例達到100%;統一飼養標準,深入開展標準化示范創建活動,推行健康養殖,塑造品牌形象;統一疫病防控,減少疫病發生,防范和化解養殖疫病風險;統一技術服務,開展巡回指導,定期研討提高,實現共同促進。
誠實守信是前提。合作社一貫重視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在與金融部門交往過程中,認真履行擔保監督義務、督促社員按約歸還本息,著力構建良好的合作關系,為積極爭取金融部門信用評級和農貸資金授信,破解發展資金“瓶頸”打下了扎實基礎。2009年至2010年,該社連續兩年獲得了縣農行100萬元小額農貸資金支持。據悉,2011年縣農行表示將調高該社授信額度為300萬元,預計六月底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