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1/11/12 15:36:00 來源:新浪財經 閱讀數:
在現代社會,當原始的工藝與日益快捷的生活節奏越來越不相稱,簡陋的設備在先進的生產工藝面前顯得越來越力不從心時,借助更加智能、現代化的生產方式加快經濟方式的發展或許不失為一條有效的出路。
日前,記者從雙匯集團了解到,作為雙匯在南方地區的重要據點??南昌雙匯正式投產已進入倒計時階段。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南昌雙匯的投產,將間接帶動當地經濟的快速發展。而且南昌雙匯所帶來的新的生產工藝也無疑將為當地的生豬農業產業化起到積極的作用。
“新基地”帶來的“新工藝”
據了解,南昌雙匯作為雙匯集團在省外投入巨資興建的肉制品加工基地,在生產工藝上可謂遙遙領先。
“與目前國內現有的技術水平相比,南昌雙匯實現了8項工藝技術重大創新、12處國內首創技術”,南昌雙匯相關負責人介紹說,第一,南昌雙匯在圈舍的設計上主要以貫通式為主,實現了生豬的快速入圈,減少生豬的應激反應;第二,在生豬致暈方式上實行國際上最先進、最人道的二氧化碳致暈,杜絕了屠宰過程中的應激,提高了肉品質量;第三,在打毛環節采用連續式二段串聯打毛機,正反兩種方向打毛,產能大、打毛效果好;第四,南昌雙匯還首次采用了自動雕肛、自動開恥骨、自動開胸剖腹、自動劈半等自動化機器人設備,避免了人工操作的隨意性;第五,根據豬肉降溫曲線,在國內首次采用三段式自動預冷降溫技術,該預冷方式降溫速度快,又實現了節能減排、降低損耗等目的;第六,信息化系統,國內首次采用了片豬肉在線自動識別、自動分級、自動打道技術,提高了管理效率,減少了損失;第七,在國內首次實現了副產品在線加工,改變了傳統豬副產品的加工工序;第八,優化了屠宰時間,與傳統的生豬屠宰線相比,南昌雙匯生產線設計緊湊,進一步優化了加工時間。
據悉,南昌雙匯自2009年開始籌備,總投資規模達12億元,生豬屠宰產能650頭/小時,可日屠宰生豬10000頭,是目前國內屠宰能力最高、規模*、技術最先進的生豬屠宰生產線。此外,記者還了解到,在項目建設上,雙匯集團也主要考慮了保證產品質量,減少損耗、增加收益;降低勞動強度,節儉人員,降低成本;實現信息化,自動化,提高管理水平等方面,引起了業內其它企業的關注。
“新工藝”帶來的“新變化”
雙匯南昌基地的建成投產不僅在生產工藝上帶動了南昌肉制品加工行業的升級換代,另一方面也加速了當地落后產能的淘汰,優化了當地的產業結構。
南昌市商貿委的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南昌有市級生豬定點屠宰廠(場)5個。從現狀看,南昌屠宰加工行業整體水平不高,企業規模小、數量多,布局不盡合理。除市本級機械化屠宰廠外,其他各縣(區)大部分屠宰企業與國家2001年頒布的《生豬屠宰與分割車間設計規范》(GB50137-2000)標準差距較大,生產工藝以手工屠宰為主,屠宰技術水平偏低。雙匯南昌基地的建成投產無疑增加了一些中小企業的生存壓力,但從長遠來看,卻有利于南昌市本土企業的生存與發展。
與此同時,隨著南昌雙匯的正式投產運營,南昌市也開始了調整中小屠宰廠的工作。據了解,目前南昌市政府正借此機會大規模削減“藏匿”在居民區的小型屠宰廠,力爭在今年年底前使生豬養殖從城區插花地帶、灣里區、重要水源涵養區、風景旅游區等禁養區內全部退出,城郊、農村集中生活區及贛江灘涂等限養區內要降低養殖密度,使生豬養殖對環境和水體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到2015年,在生態環境可承載的條件下,南昌累計新增布局300個生豬標準化養殖場。
據南昌雙匯一名工作人員介紹,今年內南昌雙匯計劃屠宰生豬33萬頭,生產肉制品1.4萬噸。
“新變化”造就兩個“桑海城”
“桑海開發區財政收入僅為雙匯投產后稅收的一半。”桑海開發區有關領導表示,雙匯的投產等于在開發區再造2個桑海城。
中國500強之一的雙匯集團的入駐,無疑為南昌市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勁的動力。據了解,南昌雙匯項目投產后,年產肉制品13.2萬噸,同時可拉動當地20萬戶農民的生豬養殖項目,解決3500人的就業問題。“最重要的是,每年將給南昌帶來3億元的稅收。”雙匯相關負責人這樣介紹到,雙匯在江南的布局較少,主要集中在北方,集團將要把南昌雙匯打造目前*的生產基地,以南昌為中心將輻射到浙江、安徽、湖南等地,給江西帶來源源不斷的稅收。
牽一發而動全身,借助先進的生產工藝,南昌雙匯不但使自己在行業內遙遙領先,而且也帶動了整個南昌市甚至江西省農業產業化的發展,為江西食品深加工、肉制品深層次開發帶來積極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