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3/7/5 13:06:00 來源:齊魯晚報 閱讀數:
民和牧業第三孵化廠每天能孵化出30萬只白羽肉雞雞苗,是目前亞洲生產規模*、孵化技術最先進、自動化程度最高的商品雞苗孵化基地。想參觀這個大型孵化廠并不容易,參觀團一進廠區大門,雙腳必須在浸透消毒水的地槽里消毒。旁邊的行車道上也有類似的消毒池,主要是為進出車輛消毒。
進入孵化廠區后,經過第二次、第三次鞋底消毒后,進入孵化車間前,必須要換上一次性隔離衣。為了保證隔離效果,穿隔離衣要求很嚴,帽子、發罩、口罩、鞋套均要一一穿戴整齊,稍有不規范,工作人員就會逐一上前細細糾正。“全副武裝”完畢,每個人全身上下就只露出兩只眼睛。這還不算,進入孵化廠生產車間之前,每個人還要認真進行手部清洗和消毒。
只見孵化器不見雞和蛋
這個車間徹底屏蔽了人的因素,人和種蛋及破殼而出的雛雞沒有任何接觸,可有效阻斷外來細菌的侵入。
參觀團進入第三孵化廠的生產車間,從種蛋進車間、移盤、消毒送進存蛋車間,再到孵化車間,每個車間之間都有一個巨大的密封庫門,既可防水防火,也能隔斷空氣交流。除最后的雞苗分揀車間,各車間內除了一臺臺自動化進口設備,只能偶爾看到工作人員。
尤其是在肉雞孵化車間,巨大的比利時大型孵化器和車間一體化建設,人走在其中,看到的只是巨大的廂式不銹鋼和玻璃結合體,既看不到種蛋,更看不到雞。“母雞呢?蛋呢?怎么啥也沒有?”有人忍不住打聽。
孵化中心經理范曉燕上前按下幾個按鈕,升起一個類似于窗簾的設備,一排排正在孵化的種蛋終于展現在參觀團眼前。原來,這個無人車間竟是一個同時孕育著30萬只小雞的生命車間。范曉燕說,這個車間徹底屏蔽了人的因素,在種蛋進入孵化器前后以及在孵化器內孕育的21天中,人和種蛋及破殼而出的雛雞沒有任何接觸,可有效阻斷外來細菌的侵入和內在環境的穩定。
從雞到蛋到肉都有“身份證”
發達國家農產品的可追溯體系是市場準入門檻,而在中國像民和這樣能建立起完整的可追溯體系的企業并不多。
在孵化廠的種蛋處理室,參觀團消費者代表張智注意到,每個雞蛋上都有清晰的數字。范曉燕說,進入孵化廠的每個雞蛋都有編碼,可以追溯到來自于哪個種雞場。這個雞蛋是由哪一排哪一只種雞產出的,現在孵化進展到什么階段,誰負責管理,只要輸入編碼,就可獲知這些信息。
在民和牧業,一只雞蛋從被選為種蛋,到孵化成小雞,再到生長成熟,最后經屠宰分割成各類肉品進入市場,整個流程的信息,全部可以查詢到。實際上,這就是一只小雞的健康檔案。
隨同參觀的楊作明來自于山東省標準化研究院,是食品安全信息化方面的專家。據他介紹,目前市場上的雞和蛋來自各不相同的養殖場和農戶,產品的集中度不高。在發達國家,農產品的可追溯體系是市場準入門檻,而在中國,像民和這樣能建立起完整的可追溯體系的企業并不多。
“人家養雞簡直比我們當父母的養育孩子還要仔細一萬倍!”省市場學會的副秘書長李思敏連連感嘆。